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三十節 羊頭山

作者:石建旺字數:2266更新時間:2019-09-21 21:34:08
咱們長子和高平交界處有一座山叫做羊頭山,因山巔巨石酷似羊頭而得名。羊頭山海拔兩千米,山巔伏臥著一隻石羊,高2米、寬2米、長近3米,羊頭向東南,羊身上馱高2米的正方形石柱,四周雕有佛龕,內置一佛二菩薩。 在上黨地區,羊頭山並沒有太大的名氣,但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有一個眾所周知的故事還與它有關。此山北控三晉,南扼中原,東接齊魯,西擋川陝,曆代是兵家必爭之地。就在這裏,兩千多年前,曾發生了影響後世的“長平之戰”。 那是戰國晚期,秦國想一統六國。公元前262年,發動了攻打韓國的戰爭。戰爭中,秦將白起使反間計,使趙孝成王撤換了趙國名將廉頗,而啟用了善於“紙上談兵”沒有實戰經驗的趙括。趙軍被圍40天,糧絕無援,45萬人被俘後,全部被殺在羊頭山一帶。屍骨遍野,頭顱成山,血流成河,成為古今中外戰爭史上最為殘酷的殺害戰俘的一次戰役。 羊頭山不單單見證了這樣一個曆史事件,據記載這裏原來還建有規模很大的寺院,叫定國寺。定國寺始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北齊時改名“宏福寺”,隋末寺廢,唐武則天天授二年重建,並改額清化寺。現今,清化寺建築已不存在了,隻留下石佛三尊、明碑一座和殿堂遺址,但寺廟周圍北魏至隋唐時期窟龕造像和石塔依然保存完好! 石窟和石塔主要分為九個區域。羊頭山石窟主峰極頂為首區,有石塔兩座,佛龕為三塊巨石疊成,下為臥羊,中為佛龕,上為瓦隴式屋頂,龕內內置一佛二菩薩,佛像結跏而坐。第二區為西南山巔“八十八佛”窟,距羊頭石龕200餘米,窟龕三個,分上下兩層。前窟南向平麵方形,門外二金剛侍立,窟內正麵一佛二菩薩,菩薩侍立主佛四周,四周雕有龕87個,內各置一佛,連同主佛共88尊,窟的名字由此而來。第三區為千佛洞,位於半山腰部,窟內方形,四麵小佛龕滿壁,近千尊,故稱千佛洞。第四區為方塔窟區,第五區為圓塔窟區,第六區為多寶龕窟區,第七區為大石窟龕區,第八區為佛山區,第九區為唐代龕區。這些石窟龕內,雕像大都肌肉健美,衣飾貼體,藝術價值很高。 在羊頭山山腰千佛殿有一座碑,叫“千佛碑”。它高4米,寬1米,厚40厘米。四麵滿雕佛像,共有小佛像兩多尊,碑底雕有五龕,四麵滿雕佛像。正麵碑身中心雕火焰形大龕一區,內置坐佛一尊;側麵中雕佛像兩龕,為一佛二菩薩,發髻光滑,麵相方圓,寬衣博帶,肩膀較平,有魏碑風格。羊頭山石塔,是山上石雕作品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原為六座,兩座損毀,現存四座,分布於山巔和山腰。山巔兩塔,南北對峙,十裏外皆可望見。山腰兩座,一方一圓。此處石塔雖然不大,但造型特殊,在我國已知的古塔中,十分少見。 如今的羊頭山已經是很多遊客選擇的好去處,因為,這裏不僅僅有關於長平之戰的見證,還展示著從北魏到隋唐時期瑰麗的雕鑿藝術。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