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六節 記憶中的美味(1/2)

作者:王曉玉字數:4000更新時間:2019-09-21 22:51:52

    寫下這個題目的一瞬間,我想起的美味,竟是小時候的一種零食:一個用黃黃的再生紙包成三角形的紙包,裏麵裝著數十顆小小的花生米,細細的,長長的,紅紅的,烘焙得脆脆的,一嚼一口香。如果我沒有記錯,那個引得我現在還會不由自主地溢出口水來的花生米,好像是每包兩分錢。

    從我外婆手中討得這兩分錢,並不容易。我得帶回一個好成績,或者是在由媽媽出席的家長會上,有老師給了我一個表揚,說我最近上課比較地專心了,沒有偷著看小人書,也沒有顧自將手裏的鋼筆拆開了裝起、裝起了又拆開。我從小對探究那種外麵看不見內裏的東西有著濃厚的興趣,是破壞家中各類儀表的能手,在學校則得了一個“鋼筆醫生”的外號。因為上課時要麽不聽講課顧自動手,要麽發著呆海闊天空地神遊,學習成績於是也就常常會大起大落,挨批評的時候總是比得表揚的多得多。表揚不多,獎勵自然也就難得,結果,細細的長長的香香的花生米,於我於是也顯得格外地珍貴,每每得到,舌頭上的味覺享受必是伴和著得獲表揚和獎勵之後心理上的幸福感。或許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歲月都過去幾十年了,我竟還能回憶得起那樣的美味。

    味覺與心覺相聯相通,這不光是我一個人的感受。我有一個在異域謀生的朋友,小時候生活在浙東名地新昌鄉間。那地方產有許多的美味,比如一種頂多長到尺餘的魚,名日“石板”,其鮮無比。比如稱為“小京生”的花生,其香其甜,在眾花生之首。比如近年培育出來的“大佛龍井”,已被茶界公認為茶中極品。可是我這位朋友,每每回國來,心心念念著要重溫一番的美味,卻隻是一種名叫“春餅”的食品。那是用一大團麵在平板鐵鍋上擦出來的一片片薄膜,用炒熟了的黃芽菜豆芽肉絲等裹了吃。這東西在我嚐來,韌吊吊濕答答,甚至還不及天津人做出來的裹了脆油條的“煎餅果子”,可我這位朋友卻是一臉地百吃不厭,臨走,還要帶上一大疊,出關去,在異域繼續享用。我問過究竟。他回答說,那是他老家當年過年時的必備食品,裹著的,是他的終生都無以釋懷的童年記憶和思鄉情結。

    記憶中的美味,常常與特定的環境或是階段性的心境相關,一旦時過境遷,留下的主要是記憶,在重新品嚐時,那當年感受到的“味之美”能否再被認可,我以為就很難說了。野史記有一個“趙匡胤吃小豆腐”的故事,言道趙姓勇士危難中饑腸轆轆,吃到了農家小豆腐,從此以為是天下第一美味,後來做了皇帝,舌頭上卻再也沒有了那時的感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中年以上的人恐怕都記得,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時物質匱乏,酷暑日裏供應西瓜,竟要憑醫院裏的發高燒診斷書。那時候常見一些懂事的孩子,懷裏揣著證明,頭上頂著一個遮陽的鋼精鍋,在醫院邊的瓜果店門口排著隊,為家裏生病的長輩端回去的,就該是幾可救命的夏日最佳美味了。可是到了如今,瓜販們喊破了嗓子向你推銷,你會以為那是了不得的美味佳果嗎?留給我們的,也就隻是憶苦思甜罷!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