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二、對“艱苦奮鬥”道德規範的曆史、文化考察(2/3)

作者:張義明,王文禮字數:7144更新時間:2019-09-21 23:03:06

    因此,人類要健康發展,個人必須不斷克己自勝,節製自私的欲求,以義製利,才能完善自身,從而有益於他人和社會的進步。這是擺在人類麵前的必然性,人類認識這種必然性並能駕馭這種必然性,實現改造世界的目的,就是人類的主觀能動性和自由。自強正是這種自覺的主觀能動性和自由的體現。在必然性麵前,人要有“人以為主”的精神和行動,才能在認識必然性規律的基礎上,去改造世界,創造生活。在這裏,不僅要有窮理盡性、鍥而不舍的精神,而且還要有孟子所說的那種“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的氣概。其實,在這個世界上,要成就任何事情,尤其是要成就大事業,都必須有自強不息的精神;必須克服種種困難,經過千辛萬苦,百折不撓,才能夠有所成就。沒有自強不息的精神和堅持不懈的行動,是斷然不可能的。自古以來,不自強而功成者,天下未有。

    個人要自強,家庭也要自強。為什麽農家要早出晚歸,不能怠倦?為什麽工人要夙興夜寐,不能怠倦?就因為不自強,家業必衰;隻有自強不息,勤奮勞動,才能有衣食之源,求得生存和發展,以致勤勞致富。這就是墨子強調“為強必富,不強必貧;強必飽,不強必饑;強必暖,不強必寒”的道理。

    當然,致富還是受窮,在封建社會還有社會製度的問題。在封建地主階級的剝削和壓迫下生活的勞動者,即使辛勤勞動、省吃儉用,也不能致富,很多人還是受窮,以至於淪為赤貧,掙紮在死亡線上。今天,在社會主義製度下,勞動者不再受剝削和壓迫,有了勤勞致富的條件和權利。因此,自強不息,勤勞致富,應該成為所有勞動者治家興業的美德。

    就國家和民族來說,要生存和發展,也必須自強不息,革新圖強。中國傳統道德注重變法圖強,勵精不已,正是國家、民族生存和發展的要求。在中國曆史上,每當國家臨險、民族困危之時,憂國憂民的誌士仁人,總要提出民族自強、國家救亡的思想,也往往掀起救國、救亡的民眾運動。這也是國家發展、曆史進步的大趨勢。正如孫中山先生所說:“旦夕之間,發振起,勵精不已,則半事倍功”,這是驚醒了的“沉夢”。

    總之,國家不自強,就無力進行自身建設,在激烈的世界競爭中就會被動挨打;不自強,就不能獨立自主,甚至會喪失主權,淪為附庸。中國近代史上所遭受的欺侮和屈辱,已作了曆史的證明。我國現在正在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也隻有奮發圖強、勵精圖治,才能取得成功。如果不艱苦奮鬥、奮發圖強,隻是貪圖享樂;隻追求個人私利,而不顧國家、民族大義,那就沒有成功的希望。所以,自強是人生之本,自強必進,不自強必退;自強是民族之魂,自強必興,不自強必衰。

    那麽,怎樣實現自強呢?我們可以從中國傳統道德豐富的典籍中得到許多啟示。

    第一,要自強就必須有理想,立大誌,沒有理想和大誌,就不可能為實現目標而奮發圖強,“誌者,心之所之也”,心之所之,就是心之所向,也就是心中立誌所要實現的理想。從立誌到實現理想的過程,就是自強不息、艱苦奮鬥的過程。古人講自強總是同立誌聯係在一起的。在當代,就是要有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理想和大誌;要樹立為人民服務,為國家建設建功立業的人生價值觀;要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使個人和小家庭的利益服從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努力為國家建設和民族振興作出自己的貢獻。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