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五十九章 尾巴為什麽會神秘消失——蝌蚪與自溶現象

作者:董淑亮字數:2584更新時間:2019-09-21 23:08:59
小問號 許多人都讀過《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也都知道小蝌蚪與它們的媽媽——青蛙或蟾蜍長得不一樣,整天拖著一條長長的尾巴。這條辮子似的小尾巴是小蝌蚪遊泳時控製方向的舵。然而,要不了多長時間,那一根根黑黑的尾巴又神秘地消失了。想一想,小蝌蚪為什麽會把尾巴弄丟了?對小蝌蚪的成長會產生不利影響嗎?科學家怎麽樣看待這一現象?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來會打洞。”從遺傳學的角度來講,這句俗語是千真萬確。在脊椎動物中,子女像爸媽才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可是,青蛙、蟾蜍等兩棲類的脊椎動物,小時候一點也不像它們的父母:它們的小蝌蚪是長著一條長長的尾巴呀! 那麽,這是為什麽?科學家對此曾百思不解,經過長期認真的觀察研究才揭開謎底。 在水草搖曳的小溪裏,小蝌蚪鼓起圓圓的身子、拖著一條又扁又長的尾巴,像魚一樣快活地遊動著,成群結隊,像趕集似的,很熱鬧呢。其實,站在岸邊觀賞的小朋友很難知道,或者說,不容易理解小蝌蚪的苦惱:看似自由自在的小蝌蚪,也時刻麵臨著弱肉強食的危險,許多天敵在伺機進攻它們,更為困難的是,它們還那麽弱小,時常找不到可口的食物。於是,它的長尾巴成了“營養倉庫”,儲存著它們在成長過程中所要攝取的各種營養物質,小蝌蚪正是依靠吸收其中的營養才慢慢長大。當那條長尾巴裏的營養物質消耗殆盡時,尾巴就消失了,而小蝌蚪也換上了淺綠色或褐黃色的“外套”,變成青蛙或者蟾蜍,模樣兒才真正像它們的爸媽呢! 科學家在用電子顯微鏡觀察時發現,小蝌蚪尾巴消失與體內的溶酶體有關。原來,蝌蚪的細胞質裏有許多細微的細胞器,其中,有一種球形的細胞器叫溶酶體。這種溶酶體裏有含有30多種酸性的水解酶,具有消化作用。溶酶體不僅能消除進入細胞裏的有害物質,還能吃掉細胞內的其他物質。這就是生物學所說的生物細胞“自溶現象”。有了這種物質,小蝌蚪才能慢慢地吸收尾巴中多餘的營養,促進身體的正常發育。 現在,科學家還發現人體中也存在著這種溶酶體:當我們不小心碰傷了皮膚,皮下的瘀血會形成“烏青塊”。一段時間以後,“烏青塊”會像小蝌蚪的尾巴一樣,自動消失,這就是溶酶體在發揮作用。受此啟發,科學家正進一步研究小蝌蚪細胞裏的溶酶體,希望從中能找到消滅害蟲的新戰術以及增進人體健康的新辦法,讓人類生活得更好。 “小檔案” 細胞的發現及研究來自於顯微鏡的發明。1665年英國學者諾波特·胡克用自製的顯微鏡觀察了軟木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細胞的結構,看到了“類似蜂巢的極小的封閉小室”。荷蘭的列文·虎克第一次觀察到活細胞,虎克一生製作了400多架顯微鏡,放大倍數一般在50~200倍之間,1676年他發現了池塘中的原生動物,1683年又發現了牙垢中的細菌,並把它們描繪下來,寄給當時歐洲的科學中心——倫敦皇家學會,刊登在會報上。1838年,德國植物學家施萊登發表了《植物發生論》,指出細胞是構成植物的基本單位。一年之後,德國動物學家施旺也發表論文指出,動植物都是細胞的集合物。施萊登、施旺共同指出:一切植物、動物都是由細胞組成的,細胞是一切動植物的基本單位,這就是著名的“細胞學說”。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