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七十九章 動物世界的“古代騎士”——犰狳與麻風杆菌(2/2)

作者:董淑亮字數:3128更新時間:2019-09-21 23:09:19

    1971年,美國學者科契穆爾和斯托爾斯發現犰狳的生理特點後,對它進行了科學實驗。據測定,每隻犰狳感染組織中含有108~1010個麻風杆菌,其中組織成分少,容易被提純。大量純菌的獲得使對麻風杆菌的生物化學和代謝方麵的研究得以迅速展開,同時也為製備麻風菌素和麻風菌苗以及體外培養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菌源。這樣,犰狳感染模型得以成功建立,將麻風感染的治療和研究提高到了一個新水平。

    “小檔案”

    19世紀中期以前,人類一直在摸索麻風病病因,尋求有效的藥物治療,經曆了痛苦而漫長的時期,卻沒有實質性突破。1873年,挪威醫生格哈特·亨裏克·阿莫爾·漢森(1841~1912年)在對麻風病進行了係統的組織病理學研究基礎上,指出一種分支杆菌是麻風病的致病細菌。漢森的這項研究是在顯微鏡的幫助下完成的。他對麻風患者的喉頭與鼻粘膜塗片及皮膚組織液的塗片進行染色觀察,從麻風組織中發現了一種杆狀物質,認為該物質即麻風病原體。這是人類曆史上被較早發現的致病菌之一。漢森指出,認為患病是因有罪而遭受天罰的觀點純粹是一種謬誤,事實上麻風病僅是細菌(病原體)導致的一種慢性傳染病。直到19世紀末葉,漢森的發現才被公認,並命名這種杆狀物質為“麻風分枝杆菌”或“漢森杆菌”,簡稱麻風杆菌。2003年,法國和英國的科學家經過4年合作努力,終於破譯出麻風杆菌的基因圖譜。這一研究成果為開發新的、更有效治療由該細菌引起的麻風病奠定了基礎。世界衛生組織已經做出規劃,到2030年,地球上將予以消滅的7種重大疾病當中,就包括肆虐人類數千年之久的麻風病。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