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一百〇三章 會遊泳的“發電機”——電鰩與電擊療法

作者:董淑亮字數:2784更新時間:2019-09-21 23:10:03
小問號 電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成果和象征,電燈、電磁爐、電動車等已經滲透到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現代生活如果沒有電,那將是無法想象的。可是,人類發電隻是近代的事兒,生活在水中的軟骨魚電鰩、電鰻等卻在很久很久以前就能發電了,而且是與生俱來,這讓人類覺得不可思議。海洋中,會發電的魚類大約有300多種,像電鰻、電鰩、電鑽、電星魚等,而放電比較足的,能擊傷人和大動物的,要算電鰩了,人們稱它是“會遊泳的發電機”。古時候,人們就知道電鰩,我國古代的器皿和花瓶上還常常繪有電鰩的裝飾圖案,可見它的曆史有多久遠,在人們心目中地位有多高。那麽,電鰩除了帶給人類藝術享受外,與“電擊療法”的誕生有什麽關係? 電鰩主要棲息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等熱帶和亞熱帶海域裏。我國東南沿海也有分布,隻是體型稍小一些。電鰩很懶惰,遊得也不算太快,經常潛伏在水底,依靠身上的電能來獵取食物。一旦發現獵物就會悄悄地遊過去,接近獵物時突然放電,霎那間把一些小魚小蝦電死或電昏,然後飽餐起來。每一次,都會有很多被電死的、吞不下的動物留在水中,成為其他動物的“免費佳肴”。它要是遇上了來犯之敵,也毫不示弱,能夠立即放電,擊退來犯的敵人。即使像鱷魚那樣凶猛的動物,碰上那股強大的電流,也會被電得半死半活,最後無奈地離去。 電鰩最大的個體可以達到2米,很少在0.3米以下。它背腹扁平,頭和胸部在一起,尾部呈粗棒狀,像一把團扇。電鰩棲居在海底,一對小眼長在背側麵前方的中間。在頭胸部的腹麵兩側各有一個腎髒形蜂窩狀的發電器。它們排列成六角柱體,叫“電板”柱,上麵儲存著電鰩需要的電。電鰩身上共有2000個電板柱,有200萬塊“電板”。這些電板之間充滿膠質狀的物質,可以起絕緣作用。每個“電板”的表麵分布有神經末梢,一麵為負電極,另一麵則為正電極。電流的方向是從正極流到負極,也就是從電鰩的背麵流到腹麵。在神經脈衝的作用下,這兩個放電器就能把神經能變成為電能,一旦需要,在10秒到15秒之間,每秒鍾能放電150次,每次電壓達到80伏。 電鰩的放電特性啟發人們發明和創造了能貯存電的電池。人們日常生活中所用的幹電池,在正負極間的糊狀填充物,就是受電鰩發電器裏的膠狀物啟發而改進的。 電鰩治病已有幾千年的曆史可以追溯,早在古希臘和羅馬時代,醫生們常常把病人放到電鰩身上,或者讓病人去碰一下正在池中放電的電鰩,利用電鰩放電來治療風濕症和癲狂症等病,達到“電”到病除。就是到了今天,在法國和意大利沿海,還可能看到一些患有風濕病的老年人,正在退潮後的海灘上尋找電鰩,當做自己的“醫生”呢。受電鰩治病的啟示,醫學家發明了“電擊療法”,隻不過這種電流的大小是能夠人工控製的,治療關節炎、肩周炎等安全性更強、療效更好。 “小檔案” 世界上有好多種電鰩,其發電能力各不相同。有一種巨電鰩,一瞬間能放電壓1100伏左右,足以在一瞬間把人擊斃。非洲電鰩一次放電的電壓在220伏左右,中等大小的電鰩一次放電的電壓在70~80伏,像較小的南美電鰩一次隻能發出37伏電壓。一般的電鰩可以放出50安培的電流,電壓達60~80伏,有海中“活電站”之稱。電鰩每秒鍾能放電50次,但連續放電後,電流逐漸減弱,10~15秒鍾後完全消失,休息一會後又能重新恢複放電能力。電鰩放電時,電流從背麵流到腹麵,時間和強度,都由電鰩自己掌握。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