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一百一十一章 “春蠶到死絲方盡”——蠶與葉綠素(1/2)

作者:董淑亮字數:2960更新時間:2019-09-21 23:10:13

    小問號

    唐朝大詩人李商隱《無題》中有兩個名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詩人借蠶抒情,表達了堅貞不移的愛情和鬥爭不息的信念。蠶,也叫桑蠶、蠶寶寶等,原產地在我們中國,馴化後適宜在室內飼養,因此又叫家蠶。蠶的一生要經曆4次蛻皮,蠶卵—蟻蠶—熟蠶—蠶繭—蠶蛾,生命也僅僅40天左右。它的一生雖然短暫,可是為人類吐絲一生,令我們肅然起敬。科學家在對蠶的研究中無意發現,它竟然會像植物那樣吐葉綠素,堪稱奇跡。那麽,蠶的葉綠素給人類帶來哪些啟示呢?

    人類養蠶和利用蠶絲的曆史非常久遠,大約在4000多年前中國已有記載,至少在3500年前中國已經開始人工養蠶,從浙江吳興發掘到的新石器時代炭化的絲帶、絹片中可以證明這一點。我國最早的一部詩集《詩經》裏對養蠶也有生動的描述,大意是:春天來了,陽光燦爛,黃鶯歌唱,婦女們提著籮筐走在小路上,去給蠶兒采桑弄葉……可見,人類與蠶的關係有多麽久遠和深厚。漢代的養蠶、絲織技術盛極一時,“絲綢之路”把我國絲織品傳到了羅馬。公元551年,兩個在我國住過多年的印度傳教士,把蠶種藏在空心手杖裏,從新疆帶到了羅馬。從此,羅馬帝國的人就學會了養蠶、繅絲和織綢。蠶,像一個綠色的天使,走出了中國的家鄉。

    蠶愛吃桑葉,吃了桑葉以後經過消化分解,桑葉中的蛋白質和糖類就變成了絹絲蛋白質,再變成絹絲液,然後從它的絲腺裏分泌出來,遇到空氣後凝成綿綿不斷的蠶絲。蠶吐絲結繭時,頭不停擺動,將絲織成一個個排列整齊的“∞”字形絲圈。每織20多個絲圈(稱一個絲列)便動一下身體的位置,然後繼續吐織下麵的絲列。一頭織好後再織另外的一頭,因此,家蠶的繭總是兩頭粗中間細。家蠶每結一個繭,需變換250~500次位置,編織出6萬多個8字形的絲圈,每個絲圈平均有0.92厘米長,一個繭的絲長可達700~1500米。可見,蠶兒吐絲結繭是一樁多麽辛苦、神聖的事情!人類用蠶絲可以織成綾、羅、綢、緞、紗等各種各樣的絲織品,輕柔細膩,色彩繽紛,成了一件件珍貴的藝術品。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