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2、論改革開放的哲學精神和實踐本質(2/4)

作者:趙本義, 李建森字數:10354更新時間:2019-09-21 23:19:37

    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20年實踐的價值追求目標

    社會主義作為一種現實運動,經曆了由空想到科學、由理論向現實的發展過程。社會主義製度的確立,社會主義實踐由革命向建設的轉化,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創造性實踐,需要在實踐中探索和創新,需要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首要的問題是在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是以某一種社會主義模式為藍本,照抄照搬,重複模仿,還是從本國國情出發,在實踐中進行探索和創新,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發展道路。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大閉幕詞中指出:“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無論是革命還是建設,都要注意學習和借鑒別國經驗。但是,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從來不能得到成功。這方麵我們有過不少教訓。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曆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這裏既有一個如何處理別國經驗、別國模式與中國實際需要的關係問題,也有一個如何處理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實踐的關係問題。歸結到一點,就是要把理論與實踐相統一,把學習、借鑒別國經驗和獨立探索相統一,從實際出發,獨立思考,不斷探索和創造,“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是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一創造性實踐的觀念模型,又是這一創造性實踐所追求的價值目標。這其中既有對長期以來曆史經驗的深刻總結,又有對當前實踐及其未來狀況的理想追求,因而是實踐目的和價值目標的統一體。然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從中國的實際狀況出發,根據我國的實際和實踐的需要,學習和借鑒別國經驗,通過不斷探索和創新的創造性實踐,走自己的道路,形成中國特色。隻有這樣,才能實現這一價值目標。那種跟在別人後邊,照抄照搬別國模式的重複性實踐,是不能實現這一價值目標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價值目標,是從中國現實狀況出發,立足於“實然”追求“應然”,立足現實而又超越現實,創造理想世界的觀念引導,是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比較落後的大國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靈魂。

    三、堅持改革,實現經濟體製轉換是20年實踐的突破性創新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個首要的理論應該是對社會主義本質的把握以及對計劃和市場關係的認識。前者是後者的理論前提,後者則是前者在實踐中的拓展。對社會主義的傳統理解,往往是把社會主義的特征與本質混為一談,認為計劃經濟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資本主義。這種“非此即彼”、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導致了對社會主義的僵化理解,從而在實踐中形成了單一的、僵化呆滯的經濟體製即計劃經濟體製。這種體製不利於生產要素的有效組合和資源的合理配置,不利於勞動者積極性和創造性的調動和發揮,因而嚴重地阻礙著生產力的發展。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在科學把握社會主義本質的前提下,堅持社會主義改革,尋找革除計劃經濟體製弊端的有效途徑,重新審視計劃經濟與社會主義、計劃與市場的關係,實現了由計劃經濟體製向市場經濟體製的突破性轉換。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