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二部分(3/5)

作者:(明)袁宗道,(明)袁宏道,(明)袁中道字數:37076更新時間:2019-09-21 23:22:37

    錦石灘

    萬曆二十一年癸巳(1593)作。錦石灘在公安縣大江中,亦稱作彩石灘。從本文“此番”句推,這篇散文似在北京作。這是一篇內涵豐富的文章。

    予家江上,江心湧出一洲,長可五七裏,滿洲皆五色石子。或潔白如玉,或紅黃透明如瑪瑙,如今時所重六合石子,千錢一枚者,不可勝計。予屢同友人泛舟登焉。淨練外繞〔1〕,花繡內攢〔2〕,列作其上,似在瑤島中。予嚐拾取數枚歸,一類雀卵,中分玄黃二色,一類圭〔3〕,正青色,紅紋數道,如秋天晚霞。又一枚,黑地布金彩,大約如小李將軍山水人物〔4〕。東坡《怪石供》所述,殊覺平常。藏簏中數日〔5〕,不知何人取去,亦易得不重之耳。

    一日,偕諸舅及兩弟遊洲中〔6〕,忽小艇飛來,一老翁向予戟手〔7〕。至則外大父方伯公也,登洲大笑:“若等謾我取樂〔8〕!”此日送《遊錦石洲》詩一首,用蠅頭字跋詩尾曰:“老懷衰颯,不知所雲,若為我塗抹〔9〕,雖一字不留亦可。”嗟夫,此番歸去,欲再睹色笑,不可得矣!

    〔1〕淨練外繞:指長江水環繞洲的四麵。淨練,潔白的素練。此處指長江水。

    〔2〕花繡內攢:指洲內花草如繡,密集如攢。

    〔3〕圭(ɡuī):古代帝王諸侯舉行禮儀時所用的玉器,上尖下方。

    〔4〕小李將軍山水:唐高宗時,宗室畫家李思訓,受封為右武衛將軍,人稱大李將軍,他兒子李昭道曾任揚州大都督府參軍,人稱小李將軍。《曆代名畫記》卷九雲:“(李)思訓子昭道,林甫從弟也。變父之勢,妙又過之。官至太子中舍。創海圖之妙,世上言山水者,稱大李將軍。小李將軍昭道雖不至將軍,俗因其父呼之。”

    〔5〕簏(lù):竹篾、柳條等編成的圓筒形器具,多用於盛零碎東西。

    〔6〕諸舅兩弟:諸舅指龔惟學、龔惟長。兩弟指宏道、中道倆人。案:中道《東遊記》雲:“彩石洲去公安十裏,洲上出彩石……往與伯修、中郎遊洲上,伯修撿得數枚……”可證。

    〔7〕戟(jǐ)手:搖手。戟,本指古代的一種兵器,在長柄的一端裝有青銅或鐵製成的槍尖,邊有月牙形的鋒刃。

    〔8〕謾(mán):欺騙、蒙蔽。

    〔9〕這句意思是說龔大器請宗道修改他的詩作。若,文言代詞,你,你們。塗抹,指修改文章事。

    本文是寫景寄情的佳作。詩人以錦石灘“五色石子”美而賤與“今時所重”的“六合石子”作比照,頗有柳宗元山水散文意境。本文也是寫景而懷人的佳作。文章記一次登洲遊覽,描繪了其外大父龔大器的音容笑貌,思親之情宛然若現。

    嶽陽紀行

    萬曆二十一年癸巳(1593)往麻城訪李贄途中過嶽陽作。

    從石首至嶽陽,水如明鏡,山似青螺,蓬窗下飽看不足。最奇者墨山,僅三十裏,舟行二日,凡二百餘裏,猶盤旋山下〔1〕。日朝出於斯,夜沒於斯,旭光落照,皆共一處。蓋江水縈墨山中〔2〕,故帆檣繞其腹背,雖行甚駛,隻覺濡遲耳〔3〕。

    過嶽陽,欲遊洞庭,為大風所尼〔4〕。季弟小修秀才,為《詛柳秀才》文〔5〕,多謔語。薄暮,風極大,撼波若雷,近岸水皆揉為白沫,舟幾覆。季弟曰:“豈柳秀才報複耶”〔6〕?餘笑曰:“同袍相調〔7〕,常事耳。”因大笑。明日風始定。

    〔1〕這句寫墨山的河道曲折,若盤旋的山路一樣。

    〔2〕迴(huí):同“回”。曲折環繞的意思。

    〔3〕濡(rú)遲:遲滯太久,很遲緩。濡,停留、遲緩的意思。

    〔4〕尼:阻礙不前。

    〔5〕該文袁中道全集未收,已佚。

    〔6〕柳秀才:唐·李朝威《柳毅傳》中人物,曾於洞庭遇龍女。

    〔7〕此句意思柳毅和中道等人開玩笑,中道是為秀才,因此和柳毅為“同袍”。

    這是一篇奇趣橫生的遊記佳作。首先是山水景物奇特。宗道先概寫山水之美,“水如明鏡,山寺青螺”。再突出墨山之奇,墨山河道盤曲,三十裏地要行船兩日,因此“日出日落,旭光落照”共一處。其三是寫洞庭之風,風大“撼波若雷”“揉水為沫”,在此奇特自然景物中,宗道又增加了神奇傳說,大風或許是柳秀才故意作弄他們的。其次是文章諧趣橫生。洞庭大風之起,中道以為是柳秀才報複他的謔語,宗道大笑,妙語解作“同袍相調”,人神俱有趣味,諧謔風味濃鬱。文章文筆老道,意到筆到,短章中景物、人物繪像傳神,實為佳構。

    大別山

    萬曆二十一年癸巳(1593)麻城訪李贄過漢陽作。該文是一篇登高懷古佳作。

    江、漢會合處〔1〕,大別山隆然若巨鼇浮水上〔2〕。晴川閣踞其首〔3〕,方亭踞其背,遐矚遠瞻,閣不如亭。予攀蘿坐亭上,則兩腋下晶晶萬頃〔4〕,舟檣順逆,皆掛風帆,如蛺蝶成隊,上下飛舞。遠眺,則白浪百裏,皆在目中。浸遠漸細,颶尺會城,千門萬戶,魚鱗參差,蜂窠層累〔5〕。

    餘住山中,飽看二日。朝則飲煙,暮則返照,濃淡掩映,備諸變態。獨訊鸚鵡洲不知所在〔6〕?餘因歎禰衡掉腐儒三寸舌〔7〕,輕捋虎須,其死於鍛錫翁手〔8〕,因無足怪。所可恨者,阿瞞蓋世奸雄〔9〕,謀士如雨,猛將如雲,而孔北海以一褊急書生薦〔10〕,何說乎?卒使之發顛狂,喪身失命,豈惟不識曹,亦不識衡矣。

    〔1〕江、漢:長江與漢水。

    〔2〕大別山:又名魯山,在漢陽縣東,其山南枕長江,北帶漢水。山有大別寺。

    〔3〕晴川閣:又名晴川樓,是明代嘉靖二十六年至二十八年(公元1547—1549)漢陽知府範之箴為勒記大禹治水之功德而修建的,其名取自唐朝詩人崔顥的“晴川曆曆漢陽樹”詩句之意。

    〔4〕晶晶萬頃:水麵寬闊,水波閃亮如水晶一般。

    〔5〕蜂窠(kē):即蜂巢。窠,鳥獸昆蟲的窩。

    〔6〕鸚鵡洲:武昌西南長江中的一個小洲。禰衡曾作《鸚鵡賦》於此,故稱。

    〔7〕禰衡:漢末辭賦家。字正平。平原般(今山東臨邑)人。少有才辯,性格剛毅傲慢,好侮慢權貴。因拒絕曹操召見,操懷忿,因其有才名,不欲殺之,罰作鼓吏,禰衡則當眾裸身擊鼓,反辱曹操。曹操怒,欲借人手殺之,因遣送與荊州牧劉表。仍不合,又被劉表轉送與江夏太守黃祖。後因冒犯黃祖,終被殺。禰衡的代表作《鸚鵡賦》是一篇托物言誌之作。

    〔8〕鍛錫翁:本意指鍛煉錫的老人。此指禰衡罵黃祖為鍛錫翁。據《太平禦覽》卷八百八十三載:衡謂祖曰:“君子寧聞車前馬屁?”祖嗬之,衡回視祖,罵曰:“死鍛錫公。”

    〔9〕阿瞞: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郡(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東漢末年軍事家、政治家及詩人。

    〔10〕孔融(153—208):世稱孔北海,東漢文學家。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

    全文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寫景,多著墨於水,山“若巨鼇浮水上”,寫出江麵的寬廣浩渺和波濤洶湧。從方亭遐矚遠瞻,長江、漢水匯合處晶晶萬頃,碧波鱗鱗;江中百舸爭流,風帆競發,遠望如蛺蝶成隊,上下飛舞,寫出遼闊江麵的無限生機。將小船比喻為蛺蝶,新奇生動,具有強烈的審美效應。再縱目遠眺,白浪百裏,漸遠漸細,直至水與天接。江邊的城市,千門萬戶,如魚鱗參差、蜂巢層累,寫出江邊的繁華景象。作者如一個高明的攝影師,捕捉的鏡頭,詩情畫意,曆曆在目。後半部分先略寫山中朝暮之間風景的變化多端,用“飽看”二字點出了作者的欣賞和眷戀之情。而後由鸚鵡洲的“不知所在”,聯想起東漢《鸚鵡賦》的作者禰衡,歎息其“輕捋虎須”而喪命,責怪孔北海“不識曹,亦不識衡”,反映出作者明哲保身、遠禍求安的處世思想。

    龍湖

    萬曆二十一年癸巳(1593)在麻城作。

    龍湖一雲龍潭,去麻城三十裏。萬山瀑流,雷奔而下,與溪中石骨相觸,水力不勝石,激而為潭。潭深十餘丈,望之深青,如有龍眠。而土之附石者,因而夤緣得存〔1〕,突兀一拳,中央峙立。青樹紅閣,隱見其上,亦奇觀也。潭右為李宏甫精舍〔2〕,佛殿始落成,倚山臨水,每一縱目,則光、黃諸山,森然屏列,不知幾萬重。餘本間法而來,初非有意山水,且謂麻城僻邑,常與孱陵、石首伯仲〔3〕,不意其泉石幽奇至此也。

    〔1〕夤緣(yínyuán):攀附上升。

    〔2〕李宏甫:李贄,號卓吾,又號宏甫。晉江人。曾為姚安知府,五十四歲棄官,專意講學著述。五十五歲到黃安依耿定理,後因與其兄定向見解有異,走麻城投周思久,依龍潭芝佛院僧無念以居。其精舍即此(參見孟祥榮《袁中道集箋校》第243頁)。

    〔3〕孱(chán)陵、石首:孱陵,即公安。據史載早在公元前202年(漢高祖五年),即建孱陵縣。209年,劉備領荊州牧,紮營油江口(今鬥湖堤鎮),稱左將軍(即左公),改孱陵為公安縣,取意左公安營紮寨之地,圖謀霸業,一直沿用至今。石首:即今湖北石首市。據稱其名“石首以‘有石孤立’於城北的石首山為名”。

    這是一篇寫景奇作。僅百餘字將龍湖風景繪出,構成了雄俊幽深的境界。其水若“雷奔”,氣勢宏大,不可拘束。其潭“深青”,似“龍眠”,幽邃不測,玄妙驚人。其地如此之雄偉,則居於此地的主人——李贄的操守氣質自不待言。本文妙在以景襯人,景情相融。結尾“泉石幽奇”,表達了宗道對李贄的由衷景仰之情。文章雄奇勁健,含而不露。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