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二部分(3/5)

作者:(明)袁宗道,(明)袁宏道,(明)袁中道字數:44692更新時間:2019-09-21 23:22:38

    織發為君衣,君看不如紙——這兩句是說:我用頭發為他編織衣服,在他眼裏都不如紙做的好。織發:用頭發編織。

    割腹為君餐,君咽不如水——這兩句是說:割下身上的肉給你吃,你說還不如喝水。以自己對丈夫的百般順從和愛憐,反襯丈夫的無情。

    舊人百宛順,不若新人罵——這兩句是說:故人對你百般柔順,委曲求全,還不如新人對你怒罵無常。宛順:委屈順從。

    死若可回君,待君以長夜——這兩句是說:假若死可以挽回你的心,那麽我願在地下等你的到來。回君:挽回君心。長夜:指死亡。人死永埋地下,恰如處在長夜之中。曹植《三良》:“長夜何冥冥,一往不複還。”

    樂府歌辭是“感於哀樂,緣事而發”。宏道要堅持“作者之意”,即是要恢複樂府詩辭這樣的特色。這首詩分為三層,前四句為一層。以“落花”起興,興起棄婦無處訴冤的處境。中八句為第二層,寫棄婦傾訴被棄的理由:“看多自成故,未必真衰老”。第三層寫棄婦傾訴的冤屈,不論自己怎麽樣討好丈夫,都不如新人的打罵那樣能夠博得男人的歡心。最後棄婦痛心直呼,表示願意以死換得男人的回心轉意。全詩語言本色,棄婦口吻宛然。且情濃意真,切事屬情,反映了社會上一些棄婦的真實情狀,確是“不失作者之意”之作。

    棹歌行

    萬曆二十六年戊戌(1598)作於赴京途中。《棹歌行》是樂府舊題,屬於樂府《相和歌》中的《瑟調曲》。本詩以漁婦自敘的方式來描寫漁家的艱辛生活,語言純樸,音韻諧和,具有濃鬱的民歌風味。

    妾家白蘋洲,隨風作鄉土;弄篙如弄針,不曾拈一縷。

    四月魚苗風,隨君到巴東;十月洗河水,送君發揚子。

    揚子波勢惡,無風浪亦作;江深得魚難,鷓鶿充。

    生子若鳧雛,穿江複入湖;長時剪荷葉,與兒作衣襦。

    妾家白蘋洲,隨風作鄉土——這兩句是說:我本住在白蘋洲,追逐風浪就是自己的故鄉。鄉土:本鄉本土,出生的故土。

    弄篙如弄針,不曾拈一縷——這兩句是說:使用竹篙,就好像使用針線一樣順手,可不曾會穿一針一線。一縷:一絲線。

    四月魚苗風,隨君到巴東——這兩句是說:四月魚苗風刮起,就和丈夫一同去巴東一帶打魚。魚苗風:漁家諺語,指四月魚潮時刮起的風。

    十月洗河水,送君發揚子——這兩句是說:十月最後漲水的時候,又遠送丈夫去揚子江口去追逐魚群。洗河水:漁家諺語,指十月後漲的河水。

    揚子波勢惡,無風浪亦作——這兩句是說:揚子江口風浪險惡,沒有風,也是波浪滾滾。波勢:波浪的氣勢。

    江深得魚難,鸕鶿充臛——這兩句是說:江水深而魚難得,隻有宰殺喂養的魚鷹當做幹糧充饑。鸕鶿:魚鷹。臛(huò):幹糧肉餅。

    生子若鳧雛,穿江複入湖——這兩句是說:兒子生下來和野鴨子一樣,在江湖裏飄蕩,穿梭。鳧雛:小野鴨。

    長時剪荷葉,與兒作衣襦——這兩句是說:孩子長大一點就剪碎荷葉,給他當做衣服。襦(rú):短衣。

    全詩分三層:第一層四句交代漁婦身份,自小生活在船上,居無定所,“隨風作鄉土”,漁婦使篙撐船比弄針用線還順手。第二層,中間八句,寫漁家生活的艱辛。“魚苗風”、“洗河水”分別指漁家追逐魚群的時間,也指水麵漂泊距離之遠,“鸕鶿臛”寫漁家生活的困難。第三層,描寫漁家生兒育女的情況。“荷葉為襦”寫了漁婦的慈母之情,也寫了漁家孩子自小所受的苦辛。這首詩的藝術特色:一是比喻生動貼切。譬如“弄篙”之“弄針”。漁家孩子比做小野鴨。妙語驚人。二是語言本色,狀漁家口吻惟妙惟肖。

    經下邳

    萬曆二十六年戊戌(1598)作於入京途中。下邳,張良於秦末遊下邳圯上(橋上),遇一老父,授《太公兵法》一冊曰:“讀此書則為王者師矣。”後來張良乃佐劉邦滅秦。世稱此老為黃石公。下邳,秦縣名,今在江蘇宿遷。這是一首關於秦始皇焚書坑儒的翻案詩。

    諸儒坑盡一身餘,始覺秦家綱網。

    枉把六經灰火底,橋邊猶有未燒書。

    諸儒坑盡一身餘,始覺秦家綱網——這兩句是說:始皇坑儒,但還是有像黃石公這樣的儒生漏網了,秦的法律也有疏略的地方。諸儒坑盡:《史記·始皇本紀》:“(始皇)大怒……諸生傳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皆坑之鹹陽。”一身餘:此處指黃石公。綱網:指秦的法紀。疏略。

    枉把六經灰火底,橋邊猶有未燒書——這兩句是說:始皇枉費心力,焚燒了六經,但在民間,還有沒被燒掉的書籍。“枉把”句:指秦始皇焚書、坑儒這兩件事,坑儒在焚書次年,即始皇逝世前兩年。六經:指儒家經典。

    這是一首翻案詩。曆代都有歌詠焚書坑儒事件的。如唐·章碣《焚書坑》:“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此詩第二句除外,其它三句都是始皇焚書坑儒法網疏的明證。作者經過下邳之時,想到曆史如此風雲變幻,因而寫下了感興,把秦始皇焚書坑儒寫得如此可笑,寄寓了諷諫之意。

    柳枝詞

    萬曆二十七年己亥(1599)在北京作。《柳枝詞》是樂府古題。清·王士稹雲:“唐人《柳枝詞》專詠柳,《竹枝詞》則泛言風土。”(王士稹《香祖筆記》卷三)唐白居易曾依照樂府古曲作詞,翻為新聲,即《楊柳枝》。宏道推崇白居易,因此也就產生了富有濃鬱民歌社鼓情調的《柳枝詞》。詩中流露出作者對故土的留戀之情。

    江南柳絮已紛飛,河北垂楊未折枝。

    一種青娥嬌眼女,南家嫁早北家遲。

    江南柳絮已紛飛,河北垂楊未折枝——這兩句是說:江南已經柳絮紛飛,河北的楊柳還沒有展開枝條供人攀折。折枝:原意折斷枝條。這裏意思是展開枝葉。北方氣候寒冷,楊柳抽青較遲。

    一種青娥嬌眼女,南家嫁早北家遲——這兩句是說:一樣都是美貌少女,南邊的早早嫁人,而北邊的卻遲遲待字閨中。青娥:美女。

    宏道詩歌風格尚俗尚趣,他非常重視學習民間流行的小唱、詞曲。這首詩以江南江北楊柳自然物候為起興,頗具民歌“興”之手法。三、四句以調侃的語氣,把一、二句的比興意味,落實到人事人情上,愉快裏帶有一點哀怨的氣氛。

    顯靈宮集諸公,以“城市山林”為韻(四首選一)

    此詩作於萬曆二十七年己亥(1599)。這年宏道在京任國子監助教。顯靈宮,又名王靈官祠,在北京西郊,建於明成祖永樂年間,為明代京城名勝之一。據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雲:“己亥、庚子間,楚中袁玉蟠(宗道)太史同弟中郎,與皖上吳本如、蜀中黃慎軒(輝)……相與聚談禪學,旬日必有會。高明士夫,翕然從之。”可見題中“諸公”當指宗道等人。明末,朝政日非,這些人眼見回天無力,於是,逃於禪,逃於山林,逃於詩酒,以獲得精神上的暫時解脫。

    此詩是宏道憂時傷亂,反映現實的作品。

    野花遮眼酒沾涕,塞耳愁聽新朝事;

    邸報束作一筐灰,朝衣典與栽花市。

    新詩日日千餘言,詩中無一憂民字;

    旁人道我真聵聵,口不能答指山翠。

    自從老杜得詩名,憂君愛國成兒戲。

    言既無庸默不可,阮家那得不沉醉?

    眼底濃濃一杯春,慟於洛陽年少淚。

    野花遮眼酒沾涕,塞耳愁聽新朝事——這兩句是說:用野花遮擋住眼睛,以免看見朝政亂象,酒杯上沾滿了涕泗;塞住耳朵,不想聽朝廷新近發生令人煩愁的怪事。新朝事:朝廷新近發生的事情。

    邸報束作一筐灰,朝衣典與栽花市——這兩句是說:邸報上的消息都是虛假不實的,隻好讓它堆在一邊,任它沾滿灰塵,把我穿著的朝衣,典當在賣花的市場。邸報:內閣與六部抄發的朝報。漢代各郡國、唐朝各藩鎮往往在京城設有辦事處,叫做邸舍。為了迅速得到朝廷的消息,便在邸舍抄錄重要的詔令、奏章之類,驛傳到郡國、藩鎮,叫做邸報。

    新詩日日千餘言,詩中無一憂民字——這兩句是說:我天天寫詩千餘言,卻不敢在詩裏有一點兒“憂民”的字樣。

    旁人道我真聵聵,口不能答指山翠——這兩句是說:旁人都說我昏聵,不明事理,自己卻不能辯說,隻好指著前麵的山林說山很翠綠。聵聵:昏聵,不明事理。

    自從老杜得詩名,憂君愛國成兒戲——這兩句是說:自從杜甫做詩以憂國憂民獲得名聲後,後人紛紛仿效,但是略無真意,全類兒戲,不過是借愛國憂國裝點門麵罷了。老杜:指杜甫。

    言既無庸默不可,阮家那得不沉醉——這兩句是說:上書言事既沒有用,默默不言又不可能,阮籍怎麽能不沉醉酣飲呢?無庸:沒有必要。阮家:指阮籍。《晉書·阮籍傳》:“籍本有濟世誌,屬魏、晉之際,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又是不於世事,遂酣飲為常。”此處自指。

    眼底濃濃一杯春,慟於洛陽年少淚——這兩句是說:眼前濃濃的一杯酒,比賈誼少年慟哭的淚水還沉痛呀。一杯春:指一杯酒。古人常用“春”名酒。洛陽年少:此處用賈誼事。賈誼(公元前200—前168):西漢大臣、政論家。在《陳政事疏》說:“臣竊惟事勢,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可為長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傷道者,難遍以疏舉。”此處用其事。

    這是宏道感慨時事的作品。此詩前四句寫國事使人憂心,因而不願聽到朝中消息,惟以賞花醉酒遣悶。起句突兀,“野花遮眼”、“愁聽朝事”一下提起讀者的興趣和注意;“邸報”、“朝衣”,繼續突出“愁聽”的氛圍。中間六句寫自己不做憂國憂民的詩篇,這是憤激之言。自己“新詩千餘言”不及“憂國”,被人責問,原因是自己不願寫那些空口無心的“憂國詩”。最後四句,寫作者無可奈何,借酒澆愁。詩人一腔憤慨,說既無用,又不能沉默,於是就像阮籍那樣時常飲酒大醉。此詩從“遮眼”“塞耳”寫到“口不能答”,再由“口不能答”寫到“默不可”,詩意層層遞進,到最後,詩人一腔熱血猶如火山爆發,噴射而出,讀來驚心動魄,催人淚下。

    宿朱仙鎮(四首選一)

    萬曆二十八年庚子(1600)路經河南,投宿朱仙鎮時所寫。朱仙鎮位於河南省開封境內。南宋紹興十年(1140)嶽飛在郾城大敗金兵,曾進軍至此。朱仙鎮大捷後不久,嶽飛被召回,後被莫須有的罪名殺害。朱仙鎮這個曆史地名就和南宋的偏安與嶽飛的命運發生密切的聯係。

    秋高夜鐸冷空庭,草木猶疑戰鐵腥。

    地下九哥今悔不?六陵花鳥哭冬青。

    秋高夜鐸冷空庭,草木猶疑戰鐵腥——這兩句是說:秋葉冷寂,惟聞鐸鈴聲聲;空庭裏草木似乎還散發著當年軍士戰血的腥味。鐸(duó):古時一種大鈴。用於宣布教令或有戰事時之用。

    地下九哥今悔不?六陵花鳥哭冬青——這兩句是說:六陵已被元人挖掘,隻有花鳥還在冬青樹間哭泣。時至今日,高宗的亡魂是否對當年的決定有所後悔呢?九哥:宋高宗趙構,他是徽宗第九個兒子。“六陵”句:六陵,南宋高宗至度宗六個皇帝的陵墓。元軍占領江南後,元僧楊璉真伽發掘南宋帝後在紹興的陵墓,盜取殉葬的寶物,宋遺民林景熙、唐玨等人收高宗、孝宗骸骨埋於紹興山中,又從宋宮移植冬青樹於其上作為標誌。

    這是一首懷古詩。作者以寫景入題,首句寫朱仙鎮秋天的冷寂和夜鐸的淒寒。第二句幻想著草木上還有將士血戰的痕跡。第三、四句直奔主題,以六陵被挖的事實,質問高宗是否有一點悔過的念頭?詩看似短小,容量卻很大。作者將跨越時空的幾件有因果關係的事件一次擺放在讀者麵前,有很強的震撼力。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