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三部分(3/5)

作者:(明)袁宗道,(明)袁宏道,(明)袁中道字數:45276更新時間:2019-09-21 23:22:39

    滄州逢瞿太虛運使,問及近事,偶題

    萬曆三十五年丁未(1607)作於赴蒲圻途中。這是宏道為回答友人而作的詩歌。詩人滿腹心事,把複出後對國事的關心,交遊的凋零和個人悲涼的心情一一寫出,可以看出詩人此時愁苦的情結和對社會的責任。瞿太虛:瞿汝稷,時任長蘆鹽運使。

    問我京華事,動君一日愁。添多新世態,無複舊交遊。

    北寺涼陰盡,西堂講席收。煙光逐日改,那不念歸休。

    問我京華事,動君一日愁——這兩句是說:假如要問到朝廷的事情,那就會惹動你一天的愁悶。京華:指代國都,或者有關朝廷的時事等。

    添多新世態,無複舊交遊——這兩句是說:人情世態反複炎涼,舊交零落,故友不在。世態:指社會上人與人交往相處的人情世故。交遊:結交的朋友。

    北寺涼陰盡,西堂講席收——這兩句是說:北寺結社吟詩的那些美好時間沒有了,西堂講筵也已經散去。北寺:指宏道在北京時與詩友結社常去的寺院。

    煙光逐日改,那不念歸休——這兩句是說:時光每天在改變,怎麽能不早點想著退休回家?煙光:煙氣和光色交織的情景。此處指時光變換的情景。

    這是一首格調比較低沉的詩。詩中首聯寫京華時事,憂心忡忡的詩人直接回答了友人關切的現實問題。中間兩聯具體寫京華各種變化,“新世態”、“舊交遊”、“涼陰盡”、“講席收”等和詩人第一次在京華的感受完全不同。結尾保持詩人一貫的情調,希望早點回歸故裏。對話式的語句,有詩人“信腕信手”獨特風格;低調惆悵,又是詩人對國事形勢憂慮的表現,也是這一段時間詩人社會責任增加的表現。

    雪中投宿棲隱寺,寺瞿大冶五十裏,

    在亂山中(三首選一)

    萬曆三十五年丁未(1607)赴蒲圻途中至大冶作。棲隱寺在大冶縣西五十裏淨居山前,唐鹹通時建,雪峰祖師道場。詩中寫作者雪夜投棲隱寺路上所見的荒落淒涼景色。詩意幽隱,辭句凝練。

    細數高低嶺,閑尋遠近鄉。山煙隨澗出,鬆火隔林香。

    雲冷莓苔殿,雪封蘿薜牆。裏門同德近,誰與荒涼。

    細數高低嶺,閑尋遠近鄉——這兩句是說:仔細指點著眼前的高矮山梁,隨意尋覓遠近處一個能寄宿的地方。細數:細心盤算,計算。遠近:遠處近處。唐·王勃《麻平晚行》詩:“高低尋戍道,遠近聽泉聲。”

    山煙隨澗出,鬆火隔林香——這兩句是說:山嵐隨著山澗飄出,鬆明燈火隔著樹林就聞到淡淡香味。山煙:山嵐,山中霧氣。鬆火:鬆明燈火。

    雲冷莓苔殿,雪封蘿薜牆——這兩句是說:長滿莓苔的殿宇裏,天寒冷氣侵人,大雪蓋住了蘿薜影牆。莓苔:長滿莓菌和苔蘚。唐·儲光羲《雜詠五首·幽人居》:“滑處莓苔濕,暗中蘿薜深。”

    裏門同德近,誰與闢荒涼——這兩句是說:這裏距有德人的住所很近,可與他一同躲避著荒涼的岑寂。同德:據這首詩後自注,近處指餘司徒家。餘司徒:餘子俊,字士英,應城人,景泰二年進士,為人沉毅寡言,有偉略(參見錢伯城《箋校》第1370頁)。闢(pì):通辟。荒涼:荒蕪冷落,形容曠野無人的景象。

    中道在評乃兄詩歌時說:“學以年變,筆隨歲老。故自《破硯》以後,無一字無來曆,無一語不生動,無一篇不警策,健若沒石之羽,秀若出水之花。”宏道這首詩大量化用唐人詩句而又切合自己眼前景物,“高低”、“遠近”聯,“莓苔”、“蘿薜”聯,幾乎直接套用唐人句式而出新。可以看出中道對乃兄詩歌鑒賞的準確。不過,後期詩歌盡管多了“年變”、“歲老”,有了含蓄蘊藉,卻喪失早年詩歌的兀傲不群、意氣風發的靈動和真實性情的隨性發露,喪失了公安派的本色。

    江上見數舟為公卒所窘(二首選一)

    萬曆三十五年丁未(1607)返回公安作。此詩詩題告訴讀者,這是一首對官吏橫行、百姓遭難作真實記錄的詩歌。詩人在短短的四句裏,寫出漁人供輸的繁重,並以反語告訴讀者“欲長安穩”的辦法,即“隱於徒隸間”。出語沉痛,含而不露。

    浪道漁家樂,供輸亦未閑。君欲長安穩,隱於徒隸間。

    浪道漁家樂,供輸亦未閑——這兩句是說:想當然地說什麽漁家生活歡樂自在,實際上他們被官府差遣、勞役,也同樣沒有閑暇的日子。浪道:隨意胡說,不切實的胡言亂語。供輸:指供給和勞役。唐·杜荀鶴《題田翁家》詩:“州縣供輸罷,追隨鼓笛喧。”

    君欲長安穩,隱於徒隸間——這兩句是說:假若你想長久的過平靜日子,就必須像隱士一樣,隱居在官府裏當一個雜役。安穩:平靜,安定。徒隸:原意指服勞役的犯人。後指在官府裏當差的雜役。

    這是一首寫實兼翻案詩。寫實,是詩人眼見漁人被欺壓的情景,不由得怒從心中起,奮筆直書。翻案是批駁常人所謂的“漁家樂”。詩人滿腔憤怒,認為官府裏的“徒隸”才是最安樂的,言外之意就是對官吏肆無忌憚和橫行無道的痛斥,也是對遭難百姓的自然同情,也可以看出宏道真性情。

    元日登王章甫水明樓

    萬曆三十六年戊申(1608)作於漢陽。這是宏道在朋友家偃息時的作品。詩中寫了勞碌之後暫時得到休息時的一種安閑心境。

    經年勞碌馬蹄間,久客雖歸也不閑。

    爭似水明樓上坐,浪花影裏看春山。

    經年勞碌馬蹄間,久客雖歸也不閑——這兩句是說:曆年奔忙在煩雜的事務裏,在外漂泊時間久了,回家也沒有閑暇。

    爭似水明樓上坐,浪花影裏看春山——這兩句是說:怎麽能比得上坐在水明樓上,看浪花影裏的春山空明呢?爭似:何如,差似。

    這首絕句寫得很有唐人韻味。首聯,寫勞碌奔忙,沒有閑暇。第三句承上啟下,是唐人習慣做法,這一句轉的靈活,和諧而富有情味。結尾言有盡而意悠遠。優遊適意,春山空明的景象如在目前。

    登晴川閣望武昌

    萬曆三十六年戊申(1608)作於漢陽。晴川閣,明·漢陽太守範子箴創建,位於龜山東端禹功磯上,與蛇山上的黃鶴樓隔江相望,取唐·崔顥《黃鶴樓》詩句“晴川曆曆漢陽樹”之意命名。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作者登高望遠,思緒飛揚,“蔥蔥鬱鬱”、“熙熙攘攘”,都在為名利奔走,為生計而忙,詩人感慨萬端,發出“何物是清閑”的歎息。

    霜崖突出蘚紋斑,鐵笛臨風去不還。

    百裏帆檣千裏水,一層城郭幾層山。

    遙知鬱鬱蔥蔥地,隻在熙熙攘攘間。

    沙鳥窺魚鷗覓渚,試看何物是清閑。

    霜崖突出蘚紋斑,鐵笛臨風去不還——這兩句是說:霜崖突出江麵,蘚紋斑斑駁駁,鐵笛道人隨風飄去,再不回還。鐵笛:鐵製的笛管。傳說有辛氏在蛇山賣酒,一道士常來飲酒,辛不收酒錢,道士走時用桔皮在壁上畫一隻黃鶴,說“酒客至拍手,鶴即下飛舞”,辛因此致富。過十年,道士複來,取笛吹奏,黃鶴下壁,道士跨鶴直上雲天。辛遂建黃鶴樓以作紀念。

    百裏帆檣千裏水,一層城郭幾層山——這兩句是說:千裏江麵,帆檣往來流走,城郭層疊,水繞山環。帆檣:船帆或桅杆,常指代舟楫。城郭:城是內城的牆,郭是外城的牆,泛指城邑。

    遙知鬱鬱蔥蔥地,隻在熙熙攘攘間——這兩句是說:本來就知道那繁華興旺的地方,就是人來人往的場所。鬱鬱蔥蔥:形容草木繁茂的樣子,也指繁榮興旺的景象。熙熙攘攘:形容人來人往非常熱鬧。

    沙鳥窺魚鷗覓渚,試看何物是清閑——這兩句是說:沙鳥江邊窺探魚蹤,鷗鳥在尋覓沙渚;請想想哪一種生物是清閑自在的?窺魚:暗處窺探魚蹤,以俟捕食。

    宏道後期詩歌老道沉鬱,顯示出對社會關注和人生意義的深刻思考。這首詩起得突兀開闊,有登高所見的景物,同時暗用鐵笛故事,為下文感歎為利為名張本。頷聯寫望中景。江中景象,上下江麵到處是一派奔忙的帆檣,城郭內外到處是山環水繞,亦是繁忙不息之意。頸聯為意中之景,由城郭鬱鬱蒼蒼之氣象引發聯想,繁榮興旺之處,都是在為名利忙碌著。尾聯借物抒情,照應首聯。連沙鳥、鷗鷺這樣看上去很高潔的自然生物都有所求,那麽到底何物是“閑”?詩作結尾,令人深思。

    王郡丞邀飲陽和樓

    萬曆三十六年戊申(1608)赴京途中作。這是宏道的一首淡雅小詩。詩中心情愉快閑逸,是宏道後期少有的安適表現。

    青天一碧翠遮空,浪卷雲奔夕照中。

    郭外荷花三十裏,清香散作滿城風。

    青天一碧翠遮空,浪卷雲奔夕照中——這兩句是說:青天一碧千裏,翠色滿空。夕陽下浪花飛卷,彩雲奔走,一派明麗。

    郭外荷花三十裏,清香散作滿城風——這兩句是說:城外三十裏荷花競放,清雅的香氣化為滿城的香風。

    宏道此詩遣詞措語都是常用的生活語言。首聯寫遠景,開闊明朗,闊大而又動感。第三句綰合轉折,“郭外”一詞實起粘貼作用,拉近視界,再用香氣作結,詩境玲瓏剔透。

    登蘇門山泛舟百泉

    萬曆三十七年己酉(1609)作於自陝返京途中。此詩寫詩人泛舟百泉上的自在心情。詩中景物淡雅悠閑,人情和美。詩境幽婉,一派“清虛”。

    一葉寒塘上,孤雲信所如。東亭觀美箭,西訪幽居。

    靜愛涵波羽,幽憐避餌魚。未容狂阮籍,沉湎汙清虛。

    一葉寒塘上,孤雲信所如——這兩句是說:一葉小舟飄蕩在寒塘之上,(小舟)像孤雲一樣隨意飄蕩。所如:所到之處。

    東亭觀美箭,西沚訪幽居——這兩句是說:在東亭欣賞叢竹,又到西邊的沙渚探訪幽人的雅居。美箭:此處指代竹子。唐·孫逖《登越州城》詩:“山風吹美箭,田雨潤香粳。”

    靜愛涵波羽,幽憐避餌魚——這兩句是說:喜愛看水中靜靜隨波的浮遊鳥兒,也憐愛那些知道避開釣餌的小魚。

    未容狂阮籍,沉湎汙清虛——這兩句是說:這麽清淨的地方,不容許阮籍爛醉如泥,玷汙了清雅潔淨。阮籍:《晉書·阮籍傳》:“阮籍,字嗣宗。陳留尉氏人也。籍容貌瑰傑,誌氣宏放,傲然獨得。任性不羈而喜怒不形於色。或閉戶視書,累月不出,或登臨山水經日忘歸,博覽群籍,尤好莊老。嗜酒,能嘯,善彈琴,當其得意,忽忘形骸。時人多謂之癡……”沉湎:沉溺,耽於。比喻潛心於某事物或沉迷於某種境界或者思維中。唐·錢起《仲春晚尋覆釜山》詩:“應嗤嵇叔夜,林臥方沉湎。”

    宏道後期的詩歌很少有這麽悠閑的心情,沒有前期詩歌表現出來的奔放和快意,詩中多出現清幽和靜寂的格調。這首詩很好地說明了他的這種風格。首聯中“寒塘”、“孤雲”意象的使用為詩歌罩上厚厚的冷意和淒清;頷聯裏的“美箭”、“幽居”,景物和氣氛很和諧,也是寂靜的。頸聯中寫景兼抒情。“靜羽”、“幽魚”自在而適意,詩人自己也帶著情感“愛”、“憐”這些世外的生物。可以看出詩人自己當時幽寂的心態。尾聯出乎常情,拈出阮籍縱酒之態,反襯此處的雅潔靜幽。此詩風調雅淡,韻律和諧,對仗工穩,呈現出含蓄蘊藉的美感。

    隆中

    萬曆三十八年庚戌(1610)過襄陽作。作者《南歸日記》曰:“庚戌(三月)作隆中遊。過檀溪寺。數裏有的盧塚。十餘裏,至萬山,與峴山、紫蓋山為三峴。過慶壽寺,走隆中,即伏龍山也。出隆中已暮。”隆中,三國時諸葛亮隱居之地。現在河南南陽市。此詩寫詩人遊覽隆中而發出的感想。一方麵對諸葛亮的三分天下的武功有敬佩之情,另一方麵流露對那種“日高睡”的悠閑生活的向往之情。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