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一章 詩(1/5)

作者:(明)張岱字數:44602更新時間:2019-09-21 23:22:45

    西湖

    此詩讚頌了西湖具有的自然風光之美,充滿詩情畫意。遊覽西湖,有如觀賞米芾之畫,有如聆聽伯牙之琴。而最會欣賞西湖之美的,要數宋代大文豪蘇東坡了。

    追想西湖始,何緣得此名。恍逢西子麵,大服古人評。

    冶豔山川合,風姿煙雨生。奈何呼不已,一往有深情。

    一望煙光裏,蒼茫不可尋。吾鄉爭道上,此地說湖心。

    潑墨米顛畫,移情伯子琴。南華秋水意,千古有人欽。

    到岸人心去,月來不看湖。漁燈隔水見,堤樹帶煙睸。

    真意言詞盡,淡妝脂粉無。問誰能領略,此際有髯蘇。

    追想西湖始,何緣得此名。恍逢西子麵,大服古人評——這四句是說:追想開挖西湖的時候,怎麽會得到這個名字的呢?麵對西湖的美景,好像麵對古代美女西施,真是佩服古人的這一妙喻啊。據考,原來是宋代大文豪蘇軾首先以西施來比喻西湖的。《蘇軾集·卷四》《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之二寫道:“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冶豔山川合,風姿煙雨生——這兩句是說:西湖周圍的山川是多麽秀美豔麗啊,當濛濛細雨來臨的時候,她更顯得綽約多姿。

    奈何呼不已,一往有深情——這兩句是說:人們為什麽如此不停地念道西子(西湖)呢?原來是人們對西子(西湖)一往情深啊。

    一望煙光裏,蒼茫不可尋——這兩句是說:向煙光裏遙望,隻見一片蒼茫,西子卻不可追尋。意思是,西湖之美是在一片蒼茫之中,可以遙望而不可褻近的。

    吾鄉爭道上,此地說湖心——這兩句是說:我的家鄉紹興是爭著說“山陰道上”(指今紹興西南郊沿途一帶),景物最美。而西湖則是湖心亭最美。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王子敬雲:‘從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使人應接不暇。’”

    潑墨米顛畫,移情伯子琴——這兩句是說:西湖的山水,就像宋代大畫家米芾的潑墨山水畫;西湖的美景,使人心曠神怡,就像聽了伯牙所奏的美妙琴聲。“米顛”,北宋書畫家米芾的別號。米芾,字元章,以其行止違世脫俗,倜儻不羈,人稱“米顛”。“伯牙琴”,相傳伯牙操琴,琴聲高妙,唯鍾子期知音。子期死,知音難覓,伯牙遂破琴絕弦,終身不複鼓琴。見《呂氏春秋·本味》。

    南華秋水意,千古有人欽——這兩句是說:莊子在《秋水》篇中就曾大力稱頌過山川之美,他這個觀點千百年來一直受到人們讚賞。《莊子·外篇·秋水第十七》:“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從唐代開始,《莊子》這部書被道家稱為《南華真經》,莊子也就被稱為“南華真人”或“南華老仙”了。

    到岸人心去,月來不看湖。漁燈隔水見,堤樹帶煙熇——這四句是說:遊人上岸之後,就被岸上的美景吸引住了,他們的目光便離湖麵而專注於岸上了;當月亮出來以後,月光溶溶,真是美極了。遊人於此時也專去賞月而不顧湖麵了。到了晚上,隔水看到點點漁火,輕煙籠罩著堤上的樹木,這是多美的境界啊!

    真意言詞盡,淡妝脂粉無。問誰能領略,此際有髯蘇——這四句是說:西湖的真意(詩情畫意)是無法靠言詞來表達的,當她淡妝之時(指秋冬季節),並無豔麗的花朵妝扮,毫無脂粉之氣,這種美誰能去領略呢?隻有蘇東坡啊!陶淵明的《雜詩》:“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蘇軾詩詞中,屢屢寫到他的長髯,所以明、清學人喜歡稱他為“髯蘇”。如蘇軾的《送陳睦知潭州》:“我得生還雪髯滿,君亦老嫌金帶重。”《浣溪沙》:“雪頷霜髯不自驚,更將剪彩發春榮。”《減字木蘭花》:“雙龍對起,白甲蒼髯煙雨裏。疏影微香,下有幽人晝夢長。”

    此詩先從西湖名稱之美寫起,接著具體描繪了西湖自然風光之美,並以詩人家鄉“山陰道上”應接不暇之美來烘托,接著用米顛畫、伯牙琴、莊子意來點染,加重了西湖的美,最後歸結到蘇東坡最能欣賞西湖淡妝之美。全詩顯得結構嚴謹,意蘊豐厚,層次清晰。

    西湖十景

    兩峰插雲

    此詩描繪兩峰插雲的景象。“兩峰插雲”從清代起改名為“雙峰插雲”。兩峰指北高峰與南高峰,兩峰遙遙相對,這中間有很多小山起伏,綿延約五公裏。兩峰尖頂時隱時現於輕嵐薄霧之中,遠望如插雲天,因此而得名。

    一峰一高人,兩人相與語。此地有西湖,勾留不肯去。

    一峰一高人,兩人相與語——這兩句是說:這北高峰與南高峰,像兩個巨人站在天地之間,在相互對話。

    此地有西湖,勾留不肯去——這兩句是說:因為這裏有一個西湖,如此美麗,使這兩個巨人留戀停住,而不忍離去。

    此詩全用擬人手法,將靜物寫活了,寫兩峰也像人一樣留戀西湖美景,不忍離去,從而更顯示出了西湖的美。

    三潭印月

    此詩描繪了三潭印月景點的景色以及杭州人對於“三潭印月”的鍾愛。三潭印月,在現今小瀛洲的“我心相印亭”前。蘇軾當杭州太守開浚西湖時,在這裏建造了三座小石塔,並下令禁止在這三座石塔範圍內種植菱芡荷花,以防淤泥堆積。宋時石塔已毀,現在三座石塔是明朝天啟年間重建。塔高兩米多,中空,塔身為球形,球麵有五個圓孔。每當明月當空時,在塔內點上蠟燭,洞口用透明的薄紙糊上,燭光透過薄紙倒映在湖麵上,就像一個個小月亮,與天上的大月亮相映爭輝。因傳說湖中有三個深潭,故這個景點便被稱為“三潭印月”。

    湖氣冷如冰,月光淡於雪。肯棄與三潭,杭人不看月。

    湖氣冷如冰,月光淡於雪——這兩句是說:西湖的水氣冰冷,西湖的月光潔白勝過雪。

    肯棄與三潭,杭人不看月——這兩句是說:離開了三潭印月這個景點,杭州人簡直就不去賞月。這並不是說,西湖其他景點就無月可賞,而是采用了誇張手法,強調在三潭印月景點賞月,那是最美不過的了。

    此詩先從正麵描繪三潭印月景點月色之美,然後運用誇張手法來強調,從而使三潭印月月色之美更突現了出來。

    斷橋殘雪

    此詩描繪了斷橋一帶長堤上樹隙月光如殘雪的特殊景象。斷橋,一作段橋,又稱寶祐橋。因唐代詩人張祜有《題杭州孤山寺》:“樓台聳碧岑,一徑入湖心。不雨山長潤,無雲水自陰。斷橋荒蘚澀,空院落花深。猶憶西窗月,鍾聲在北林。”其中特別寫到“斷橋”,因此而得名。傳說《白蛇傳》中的白娘子與許仙就是在這裏幽會。故這個景點頗多浪漫情調。

    高柳蔭長堤,疏疏漏殘月。蹩睺步鬆沙,恍疑是踏雪。

    高柳蔭長堤,疏疏漏殘月——這兩句是說:高高的柳樹覆蓋著斷橋一帶的長堤,從樹隙間灑下稀稀疏疏的破碎的月光。

    蹩步鬆沙,恍疑是踏雪——這兩句是說:在鬆軟的沙土上散步,踩著破碎的月光,仿佛踏著殘留的積雪。蹩(biébì):原義是匍匐而行,這裏指散步。

    此詩全用正麵描寫手法。前兩句寫高柳長堤上殘月之美,後兩句點題,寫踩著殘月散步仿佛踏著殘雪,從而點出“斷橋殘雪”這個景點的特色,筆法極其簡練、老到。

    南屏晚鍾

    此詩描繪了南屏山的夜晚鍾聲悠揚的情景。

    夜氣亂南屏,輕嵐薄如紙。鍾聲出上方,夜渡空江水。

    夜氣滃南屏,輕嵐薄如紙——這兩句是說:夜間霧氣彌漫於南屏山的上空,山中的嵐氣薄如一層紙附著在山體上。

    鍾聲出上方,夜渡空江水——這兩句是說:鍾聲從山上的寺廟中傳出,在夜色中隔江傳來。上方,指建築在山上的寺廟。

    此詩緊扣住“南屏晚鍾”四個字來寫,先寫南屏的夜景,接著寫鍾聲,最後寫鍾聲隔江傳來,顯得層次井然。

    蘇堤春曉

    此詩描繪了蘇堤優美的晨景。蘇堤,俗稱蘇公堤,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於元祐四年(1089)任杭州太守時所築,全長2.8公裏,堤上有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跨虹六座橋,古樸美麗。每當春季清晨,西湖剛剛蘇醒,春風吹拂,百鳥嬌啼,楊柳如煙,意境極美,故稱之為“蘇堤春曉”,為“西湖十景”之首。

    煙柳幕桃花,紅玉沉秋水。文弱不勝夜,西施剛睡起。

    煙柳幕桃花,紅玉沉秋水——這兩句是說:春天,蘇堤上楊柳如煙,籠罩著一片豔麗的桃花;秋季,荷花如紅玉,沉浸在秋水之中。前一句是當前景色,後一句是想象之詞。

    文弱不勝夜,西施剛睡起——這兩句是說:西施(指西湖)這位美女,睡眼惺忪,禁不住夜氣的,剛剛醒來,顯得十分柔弱。

    此詩采用擬人化的手法,幹脆將西湖稱之為西施,寫她剛剛醒來,睡眼惺忪,顯得十分柔弱的樣子。如此著筆,顯得極其生動活潑。

    曲院風荷

    此詩描繪曲院風荷的美豔。“曲院風荷”景點在蘇堤跨虹橋邊。是宋朝釀官酒的曲院所在地。院內池塘中栽種了很多荷花,花開時香風四起,故名為“曲院荷風”,康熙南巡時改名為“曲院風荷”。

    頰上帶微酡,解頤開笑口。何物醉荷花,暖風原似酒。

    頰上帶微酡,解頤開笑口——這兩句是說:(荷花)麵頰上帶著微醉的顏色,她酒渦綻放開口笑著。

    何物醉荷花,暖風原似酒——這兩句是說:是什麽東西使荷花微醉的呢?原來是暖風像醇酒一樣啊!

    此詩描寫風中荷花全用擬人手法。將荷花想象成一位醉酒的姑娘,將暖風比擬成醇酒,將荷花嬌豔的顏色說成是“微酡”,如此一連串的擬人寫法,就將曲院風荷寫活了。

    柳浪聞鶯

    此詩描繪了西湖黃鸝鳴叫時優美動聽的聲音,並從鳴聲中聽出詩情。這個景點在西湖東南岸湧金門與清波門之間的濱湖地帶。這裏是南宋時禦花園所在地。園內有柳浪橋,沿湖種植了許多柳樹,每當起風時,柳枝搖曳,恰如碧浪翻空,春天更有黃鶯鳴叫其間,聲音清脆悅耳,沁人心脾,故命名為“柳浪聞鶯”。

    深柳叫黃鸝,清音入空翠。若果有詩腸,不應比鼓吹。

    深柳叫黃鸝,清音入空翠——這兩句是說:深柳叢中,黃鸝在鳴叫著,這清脆動聽的聲音蕩漾在翠綠曠遠的空中。

    若果有詩腸,不應比鼓吹——這兩句是說:如果您用詩人的心腸去體會這聲音,應當能體會出這聲音中充滿詩情,不應將其看作是一般的鼓吹之聲啊!

    此詩前兩句直接描繪鶯聲之美,後兩句通過議論,點出鶯聲中充滿詩情。但不直接說出這層意思,而是提醒人們不要錯把鶯聲當成一般的鼓吹之聲。如此一轉折,就使此詩頗耐人尋味。

    雷峰夕照

    此詩描繪了在夕照中雷峰塔的形象。雷峰塔又名黃妃塔、西關磚塔。在西湖南岸彳照山上。是吳越國王錢弘的俶妃黃氏所建,共七級。元末失火,明嘉靖年間又被倭寇燒毀,僅存赭色塔心。每當夕陽西照時,塔的金光與山色相輝映,別有韻味。故命名為“雷峰夕照”。相傳法海將白娘子鎮於此塔下。

    殘塔臨湖岸,頹然一醉翁。奇情在瓦礫,何必藉人工。

    殘塔臨湖岸,頹然一醉翁——這兩句是說:雷峰塔靠近西湖岸邊,好像一個喝得醉醺醺的老翁。

    奇情在瓦礫,何必藉人工——這兩句是說:這種奇特的情景是靠磚瓦自然結構而形成的,何必去憑藉人工的雕琢呢?

    張岱在《西湖夢尋·雷峰塔》中曾寫道:雷峰者,南屏山之支麓也。穹窿回映,舊名中峰,亦名回峰。宋有雷就者居之,故名雷峰。吳越王於此建塔,始以十三級為準,擬高千尺。後財力不敷,止建七級。古稱王妃塔。元末失火,僅存塔心。雷峰夕照,遂為西湖十景之一。曾見李長蘅題畫有雲:吾友聞子將嚐言:‘湖上兩浮屠,保俶如美人,雷峰如老衲。’予極賞之。辛亥在小築,與沈方回池上看荷花,輒作一詩,中有句雲:‘雷峰倚天如醉翁。’嚴印持見之,躍然曰:‘子將老衲不如子醉翁,尤得其情態也。’蓋餘在湖上山樓,朝夕與雷峰相對,而暮山紫氣,此翁頹然其間,尤為醉心。然予詩落句雲:‘此翁情淡如煙水。’則未嚐不以子將老衲之言為宗耳。此詩仍用《西湖夢尋》中的比喻,可見此詩是有言外之意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