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1章 中國士大夫的山林之趣(2/4)

作者:熊召政字數:11580更新時間:2019-09-21 23:22:51

    第一個用詩歌的形式把山林寫得非常美好,讓人神往心儀的,是陶淵明。且看這一首: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

    瞹瞹遠人村,依依墟裏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閑,

    久在樊籠裏,複得返自然。

    這是《歸園田閑居五首》中的第一首,是陶淵明辭去彭澤縣令回鄉當農民之初寫下的。他為我們畫出的這一幅“農家樂”,既是風景,也是風情。陶淵明當了十三年的官,一直在卑位,直到離開公職,月俸也僅為五鬥米。他辭官的理由,冠冕堂皇的話是“不願為五鬥米折腰”,乍一聽,還以為陶先生器量狹小,是在和皇上鬧意氣要待遇,其實這理由站不住腳。陶先生若真是想弄錢,在縣令位子上遠比在農夫位子上容易,君不聞“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乎?陶先生縱然不貪,就是在日常酬酢中,也能得到不少實惠的。他真正的辭官理由,在上麵這首詩中已表露無遺:“久在樊籠裏,複得返自然”。

    把官場比作樊籠,可見陶先生對權門利竇的痛恨。在離職歸家的途中,他寫下了《歸去來辭》,說自己在官場是“心為形役”,並表示“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在未來的日子裏,他要追求什麽呢?無非是對月飲酒,臨流賦詩的山林生活,以及“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那一份曠達與閑情。

    三

    中國的士大夫,為什麽對山林情有獨鍾呢?這關係到整個士大夫階層的生存狀態及價值取向。明弘治年間,狀元出身的羅倫在翰林院修撰任上,因反對當時的內閣首輔奪情而遭革職,回四川省永豐縣家中閑住。事過境遷後,不少人替他打抱不平,交章呈奏皇上,要起複他。而且,的確有詔書到縣,要他赴京履新。但這位羅狀元偏不領聖恩,作了一首詩回答皇上:

    五柳先生歸去來,芰荷衣上露漼漼。

    不由天地不由我,無盡煙花無盡杯。

    別樣家風幽澗竹,一般春意隔牆梅。

    老來隻怕風濤險,懶下瞿塘灩澦堆。

    仿效陶淵明歸隱山林,穿上三閭大夫屈原所喜愛的芰荷衣,扶犁南畝,柱杖東山。飲酒飲茶在春秋序裏,觀人觀物在竹梅之間。比起在京為官時“午門待漏寒威逼”的窘態,再看今日的“睡覺東窗日已紅”的閑適,有琴書自娛而無冠裳之拘,這是多麽大的樂趣。年輕時的羅狀元,才華橫溢心雄萬夫,將一種匡扶社稷的釣鼇之誌攜到京師,很想在官場裏幹出一番偉業。恃才傲俗,這是中國文人的通病。既然傲俗,自然要對官場的種種齷齪發表意見。如此一來,豈能不忤怒權貴?於是,煙雲飄渺的謫官之路上,一代一代,一程一程,走過了多少簫劍相隨的才子?羅狀元便是其中一個。陶淵明把官場比作“樊籠”,羅倫更是把官場比作長江瞿塘峽中的灩澦堆。這灩澦堆,在上世紀五十年代被炸掉。如今三峽大壩建成,它更是成了一汪清水。可是,在此之前,所有長江上的船夫,都將灩澦堆視為鬼門關。這江心的幾堆亂石,吞澨了多少過往的船旅。從某種意義說,灩澦堆是死亡的信號。羅倫把灩澦堆比作官場,這不能說是一個文人的變態心理,而是一個遭受挫折的官員的豁然醒悟。熱衷於事功者,會認為這是逃避現實而施予冷眼,甚或譏為庸人。對此類誚語,另一位謫官,比羅倫稍後的江西吉水縣的羅念庵,歸田後屢召不赴,也寫了一首詩: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