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1章 中國士大夫的山林之趣(3/4)

作者:熊召政字數:11580更新時間:2019-09-21 23:22:51

    獨坐空庭一事無,秋風春雨自團蒲。

    而今始解閑非偶,到得能閑幾丈夫。

    一般的中國人,眼中的大丈夫莫不都是頂天立地的偉岸男子,若不是“孤臣白發三千丈”,便是“把欄幹拍遍,無人會,英雄意”。但這位羅念庵,卻認為大丈夫須得具備賦閑的膽識。坐在團蒲上享受春風秋雨,作為常人,是不難做到的事情,但作為經綸滿腹的智者,的確需要道德上的勇氣。不思鍾鳴鼎食,也不當龍袖驕民,這要拒絕多少誘惑啊!

    官場上的失意者,大都選擇山林以頤養天年。這似乎已成規律。其實,即便是顯官,又何嚐不把終老林下作為上善的選擇。戰國時的範蠡,辭去越國丞相之職,帶著絕代佳人西施泛舟五湖,這是多麽美麗的結局。我總覺得,李商隱的千古名句“永憶江湖歸白發,欲回天地入扁舟”是因範蠡的啟示而吟出。茲後,急流勇退的顯官多得枚不勝舉。還有一種為官者,既不顯也不貶,隻是覺得自己的學識與性格不合在官場久呆,索性也就寄情山水。唐代大詩人王維,便屬於這一類,他有一首《酬張少府》的五律,單道這事:

    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鬆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王維返回山林的理由,是因為他心中無治國馭民之長策。這也許是一句真話,唐史上雖然有他的列傳,卻並不記載他的政績。盡管有這些佐證,我仍然覺得王維的話有“遁詞”之嫌。他的問題不是沒有長策,而是所有的心思都不在當官上頭。古人有言:“誌於功名者,富貴不足以累其心;誌於道德者,功名不足以累其心。”可見,中國士大夫有蔑視富貴的傳統。一味追求富貴,會遭到清流們的白眼。但是,追求功名,卻是一般讀書人的熱衷。如果把讀書人分為三類,則可以說是下等求富貴,中等求功名,上等求道德。普天之下的士子,以下等與中等居多,求道德者,則鳳毛麟角。“君問窮道理,漁歌入浦深”,這已是求道德的表現了。在何種樣的境界中來思考道德的真諦呢?“鬆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寥寥十個字,為我們勾劃出寧靜到極致閑適到極致的山林之美。

    四

    如上所言,也許會給人一種錯覺,所有為官者都喜歡山林。其實不是這樣。唐人詩:“相逢盡道休官去,林下何曾見一人?”這巨大的反諷道出一個現實,為官之人雖然都道山林好,但真正願意離開官場的人卻是少之又少。

    中國古代的官員,其主體都是讀書人。中國古代的士大夫,其主體也是讀書人。前些年,當“知識就是生產力”見諸報端並被驚為是一種曆史觀的進步時,我曾戲言,這觀點古人早就提出過。“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金錢美色,盡在書中。讀書人作為人類文明建設的支柱,似應視為一個整體。但若究其人品操守與價值取向,分岐卻是無法彌合的。嶽飛與秦檜,這種勢同水火的極端例子,在曆史中並非個案。卑鄙扼殺高貴,終於在文化革命達到全盛。每遇 人妖顛倒指鹿為馬的年代,士大夫作為社會良心的體現,都會站出來主持正義,維護道德。明晚期東林黨人的出現,便足以說明問題。權力滋生腐敗,權力更滋生醜惡,何況是不受監督與無法製約的權力。所以,在皇權統治下的士大夫,一方麵有忠君報國的思想;另一方麵,為了潔身自好,他們隻能退隱山林。孔子言“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真不愧為聖人言。但這句話卻是不能演譯的,既然寬厚仁慈與充滿智慧的人樂山樂水,那麽樂於官場的人又算哪回事呢?這隻能說,士大夫即便為官,不能過醉月餐霞的山林生活,心中也必定要存山林的旨趣。胸中有丘壑,坐地成神仙。可悲的是,太多的為官之人,胸中全都被眼前的利益填滿,哪裏還會有丘壑呢?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