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12章 獨傷千古(2/3)

作者:熊召政字數:7886更新時間:2019-09-21 23:22:56

    蘇東坡站在這傳經台上,已無需老子傳經,他就徹底理解了“空”,這種徹悟,乃是高山流水,綠樹紅花的自然起了作用。自然永遠是人類的母親。人尊重自然,理解自然,遵循自然,即可獲得“天人合一”的境界。我理解《道德經》,道即是自然,德即是法則。一個人隻有掌握了自然的法則,才有可能成為一名智者。這一部奇書我不知道讀過多少遍,每次讀完它總會有一些新的體會。

    如今我徘徊在傳經台上,雖沒有蘇東坡那份無師自通的天賦,但依然感到有一股悠遠的清氣爽爽亮亮而來,連日的旅途勞頓消失殆盡。我的思維又活躍起來,看到鳳尾森森的竹園,看到蘭天上飄忽的白雲,看到小路上躍動的健馬,我忽然理解到——無——即是瞬間穿透永恒。老子的智慧是不受時空限製的。

    在傳經台上休憩片刻,我們辭掉了馬,拾級而下來到樓觀台。

    二

    樓觀台為尹喜觀星之地,也是尹喜留下老子寫出《道德經》的地方。因此該台又名老子祠。山門前有一池名“上善池”,池碑為元朝趙孟頫所書。進得山門,左右皆碑房,十二座高約八尺的大碑,書了《道德經》全文。碑房而後的老子祠,是樓觀台的第一重大殿,殿額“老子祠”三字,為趙樸初所書,而剛才所進的山門上的“樓觀台”三字,則為現代書畫家石魯書寫,古拙而凝重,頗有“無為”氣象,這三個題額,我最欣賞石魯的一個。

    老子祠後是鬥姆殿。

    鬥姆殿後一殿,第三重殿,叫“墳苦殿”,門卻是北向,朝進山的崇聖宮方向。於此前瞻,坦蕩秦川在目,灃浴河從左手前流,右邊兩公裏處,為大清寺。大清寺塔矗立在明晃晃的太陽下,巍巍然透出蒼涼的曆史古意。導遊的青衣道人講,那大清寺裏有一位老師太,已經一百零八歲了,依然耳聰目明,還咬得動幹炒的大豆。我真想前往拜訪這位跨世紀老人,詢問她暮鼓晨鍾是不是生命的最好營養。但我仍是作罷,一是時間不夠,二來,我即使問到了養生秘決又有什麽用呢?暮鼓晨鍾,在唐詩宋詞中是上乘的意境,可是在現代生活中,卻是一般人難以忍受的孤燈殘夜。

    在觀中徘徊參觀,買了一本曆代名人詠樓觀台的詩選,立刻發現了一個問題,最早題詠樓台觀的,是唐代那個有名的風流皇帝李隆基,即唐玄宗。他寫了一首《過老子廟》:

    仙居懷聖德,靈廟肅神心。

    草合人蹤斷,塵濃鳥跡深。

    流砂丹灶沒,關路紫煙沉。

    獨傷千古後,空餘鬆柏林。

    詩中彌漫著惆悵的情緒,與“雄視千古”的帝王氣概相去萬裏,為什麽會這樣呢?翻閱有關資料,便發現了一個有趣的問題。

    唐太宗即位後,便命令當時的大學士高士廉等人重修《氏族誌》。卻說李唐開國之前,自魏晉以來所形成的門閥士族觀念根深蒂固。數百年來相襲流傳的一些大家族盤根錯節,成為一股強大的政治力量而對皇權形成製約。正是這些世家人物,認為唐室李氏宗族是北魏拓跋氏後裔,沒有高貴的血統。高士廉主修的《氏族誌》,初稿接受了這樣的傳統觀念,依然把山東崔氏排要第一位。李世民看後勃然大怒,訓斥高士廉說:“我貴為皇帝,為何姓崔的還擺在第一?你們看重的這些大姓,有幾個不在我的手下為官?你們編氏族誌,不須論數世以前,隻論今日官爵的高低。”於是高士廉立即遵從李世民的旨意,把皇族李氏定為第一。改是改過來了,但李世民自己也知道,作為北魏拓跋氏的後裔,其祖上的確沒有值得誇耀之處。於是開始找尋過去曆史中姓李的名人,這一找就找到了老子。老子名李聃,與唐室同姓,唐太宗便宣稱老子是唐室皇族的遠祖。由於老子地位的驟然提升,樓觀台便進入了它最為輝煌的時期。老子既是皇族遠祖,他所創立的道教自然也就變成了國教。而樓觀台也被唐太宗定為皇室祭祠老子的場所。有唐一代,先後有三個皇帝親來樓觀台祭祠老子,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更是削發出家,在樓觀台隱居五十一年,直至老死。基於這層緣故,唐代大詩人如李白、王維、白居易、岑參、司空曙、溫庭筠等,都曾來樓觀台瞻仰參拜,並留下瑰麗的詩篇。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