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12章 獨傷千古(1/3)

作者:熊召政字數:7886更新時間:2019-09-21 23:22:56

    一

    晨九時出發,去參觀樓觀台。

    一路上經戶縣、長安,依秦嶺山脈而行。這裏種水稻,大片大片的稻田,綠秧重重,很有江南的況味。十點鍾過草堂寺,傳為杜甫結廬之地,又傳白居易借居這裏寫下了那首膾炙人口的《長恨歌》,不知確否。若果真如此,這草堂寺當為那些終生寫詩卻不知詩為何物的“詩人”們所該回避的聖地了。

    近十二時到達樓觀台。

    其址位於周至縣城東南三十華裏的終南山北麓,史載這裏是老子為他的高徒尹喜留下《道德經》的地方,這精湛的五千言,不僅是中國,而且是人類文化史上最古老、最充滿智慧的一部奇書。就因為這件事,樓觀台成了一處人文的旅遊勝地。

    斯時正值盛夏,八月的西北高原上的陽光,比初戀情人的眼光還要熾烈,還要灼人。人們首先來到了山下的崇聖宮,我們一家,還有為我們駕車陪遊的朋友許君,是來這裏駐足的唯一一撥遊人。隻見敗壁殘垣,古柏數株和一道傾圯欲垮的山門。穿門而入,偌大的庭院內,卻是連照壁都沒有了,離離荒草之中,幾十通殘碑,東倒一個,西歪一個,像是一群饑寒交迫的乞丐,連向路人伸手乞討的力氣都沒有了。一隻雕刻得栩栩如生的青牛,與真牛大小仿佛,偏著頭,臥在一株被火燒過的古柏之下,成為這院子裏唯一的生氣。隨我同行的兒子維維跨在牛背照像,我戲謔地對許君說:“看看,如今不是老子騎牛,而是兒子騎牛了。”轟笑而出。

    由此到樓觀台,不過兩公裏,但見終南山勢,逶迤而來,並無峻肅之感。初次來遊,不知台在何處,車剛停下,便有一群當地農民操著濃重的秦腔告訴我們,乘他們的馬上山去看太上老君的煉丹爐,是最有興致的事情。兩句開場白說過,便像綁票似的,強行拉我們上馬。於是,不明不白地,我們成了驚兮怵兮的騎士,在陡峭的山路上,前傾後仰,左顛右躓。突然,妻一聲尖叫,原來她騎的那匹馬縱身一躍,騰上一個一公尺多高的坡坎。這對於馬,是極平常的事,對於城裏的女士,卻是一件香魂驚裂的嚴重事件。其實,不單女士,就是平時以豪氣自重的我輩,也是受不了這突然的一躍。老子是智慧集大成者,他寧肯跨一匹青牛,慢吞吞地朝遙遠的西域而去,也不肯借助當時的交通利器——日行千裏,夜行八百的駿馬,也是把危險因素放在第一來考慮。南宋的大詩人陸遊,是個“鐵馬冰河入夢來”的英雄詩人,然而出門旅遊,他依然選擇“細雨騎驢過劍門”,書生再英雄終究還是書生,俯首貼耳的小驢子,四隻小蹄子蹓出的碎步兒,與詩人的悠遠情懷極為合拍。閑言少敘,還是回到正題上。大約半個多小時,我們終於來到了山頂,馬夫們所言“太上老君煉丹爐”的地方,叫煉丹峰。對這些杜撰的景點,我毫無興趣。在煉丹峰西邊,有另一座突兀的峰頭,這便是樓觀台的主峰,即老子向尹喜講述《道德經》的說經台。我走到這座峰上,坐在說經台的亭子裏,眼看四圍深翠逼人的山色,耳聽颯颯樵風,啾啾鳥鳴,心中便自然浮起超拔世塵的愉悅。九百多年前的蘇東坡,坐在這個亭子裏,寫了一首詩:

    劍舞有人通草聖,

    海山無事化琴工。

    此台一覽秦川小,

    不待傳經意已空。

    蘇東坡生活的時代,正值佛教禪風大盛,禪化的思維視“五蘊皆空”為人生最高境界。因此,本意為“無”的《道德經》被蘇東坡解釋為“空”了。“無”和“空”意義相近,但到底還是有區別的。“無”接近於一塵不染,“空”接近於一念不起。我之所以說接近而不說等同,乃是因為這兩個字所含蘊的哲學意義難以完全用語言解釋,其玄妙處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禪家傳承的方式是“以心傳心”,這便是徹底否定語言的作用。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