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15章 與李白對飲(4/5)

作者:熊召政字數:11976更新時間:2019-09-21 23:22:59

    二

    公元758年冬,從華州司功參軍任上棄官流浪的杜甫,攜家帶口來到成都,借寓於浣花溪畔。翌年春,在友人的資助下,在浣花溪上遊選了一塊地,蓋起了幾間茅屋。這便是最初的杜甫草堂。杜甫在這裏住了三年零九個月,寫下了兩百四十多首詩,在他死後,草堂數度易主終成廢墟。直到一百多年後,來成都做官的晚唐詩人韋莊,在浣花溪畔找到了草堂遺址,緬懷先賢,他在遺址上頭蓋了一間茅屋,這是後人紀念杜甫的第一座建築。又一百七十年過去,到了北宋神宗元豐年間,有一位名叫呂大防的進士仕宦錦城,在再度傾圯的韋莊版的草堂遺址上又一次重建,這一次規模略大,其壁間繪有杜甫遺像,供人瞻拜。半個世紀後,已是南宋初年,時任成都知府的張燾來到浣花溪邊,麵對草堂凋敝之甚,遂再度培修,新增二十六通石碑,遍刻杜詩一千四百多首,曆時四月而成。經過這次修葺,草堂漸有氣勢,大殊於從前。元明改朝換代之際,草堂毀於戰火。明初,朱元璋的十一子朱椿受封蜀王到了成都,下令重建草堂,這次規模更為宏大。自此,終明一朝,草堂修葺擴建了七次,亭館祠堂,曲水園囿,草堂已成勝景。明末,張獻忠入蜀,殺人如麻,川中浩劫,草堂亦不能免。1670年,清康熙朝川湖總督蔡毓榮履任成都,聯絡四川布政使金淩、成都知府冀應熊倡儀重修。清代累朝擴建五次。民國期間,地方人士籌款對草堂中的工部祠與詩史堂進行了重建。新中國成立後,草堂成了杜甫紀念館,成立了管理處,向遊人開放。1961年,杜甫草堂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我們所見的草堂建築群,為清嘉慶十六年重修所留下。這穿逗式的居居建築,典型的川西風格。層軒累閣,華堂麗廡,清流散綺,雨浥紅蕖。此般景象,華貴有如王府,與詩人的故居相去甚遠。

    三

    唐代詩人中,最窮的有兩個,一個是杜甫,另一個是杜荀鶇。如果給他們劃成份,都是貧農。在新中國,他們可算是無產階級詩人。宋代,曾主持過草堂重修工作的喻汝礪,為這草堂寫了十二首詩,第一首頭兩句“燦燦詩翁錦城西,隻緣詩好合窮棲。”開宗明義就點明了杜甫的身份,這個“燦燦詩翁”窮棲於人世。同時表述了一個觀點:唯其窮棲,才能寫出好詩。杜甫自己也說過“文章憎命達”。這無異於告訴人們:文學是窮人的事業,這觀點與孔夫子的“倉廩實然後知禮節”顯然違背。文學與財富的關係,也就是說杜甫的立論是否正確,值得另寫一篇文章探討,這裏略下不表。在這裏,我想指出一個有趣的現象,中國的詩聖,一個瘦骨嶙嶙的窮老頭子,生前顛泊流離,為五鬥米折腰尚嫌不能,強抑嗽齒的窮愁,在達貴官人麵前強顏歡笑的這位在大熱天吃腐牛肉中毒而死的詩人,為何寓居三年多的一座草堂,竟有如此的宏敞亮麗?在這草堂裏,杜甫寫下了那首呼天愴地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如果草堂是今天這般氣象,杜甫會如此痛哉惜哉,稍帶著還把搶走茅草的鄰家的孩子咒罵一番?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