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21章 運河是一段鄉愁(3/4)

作者:熊召政字數:10268更新時間:2019-09-21 23:23:02

    在溝通京杭的長達1800年的開掘過程中,運河從來就是國家工程。在明代,特別是永樂皇帝遷都北京之後,運河達到了全盛。永樂十二年,由東南即現在的長江三角洲地帶通過運河運往北京的漕糧從過去的四十萬石左右升至二百六十萬石,從此成為大明帝國溝通南北的運輸幹線。運輸物資的數量與種類不斷增加,一條運河供養了帝國的首都與遼闊的北國。

    從隋代開始,這一條貫穿了唐、宋、元、明、清幾個龐大王朝的交通動脈,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係,串連起數十座湖泊。濟寧、淮安、揚州等十幾座繁華的都市也因它應運而生。在漫長的中世紀,特別是明朝,中國有一支特別的軍隊名叫漕軍,在運河全線,這支部隊的數量高達三十萬人。因為一條河流而誕生一支軍隊,或者說一個兵種,這也是運河獨有的人文風景。

    文明一詞,據我理解,是人類某一種帶有鮮明特色的生存方式。它涵蓋了文化、經濟、製度、風俗各個方麵。如果以此來推斷,運河文明的說法是可以成立的。因為這一條地球上最偉大的人造河流,在一千多年的曆史時段中,對中國的經濟史、水利史、交通史,城市史、科技史、軍事史、財政史等等方麵,均有深刻的影響與巨大的改變。

    相比之下,地球上另外兩條運河,即連接地中海與紅海、聯通亞洲與非洲的蘇伊士運河;連接大西洋與太平洋的巴拿馬運河,雖然因戰略地位的重要,而起到了重組世界的作用。但其意義,主要彰顯在經濟與軍事兩個方麵。且因它們的年齡與長度都比中國古代的京杭大運河小得多。蘇伊士運河長度隻有168公裏,1896年正式通航;巴拿馬運河長度為82公裏,1914年通航。一個文明的發育與成長,需要漫長的時間與廣袤的地域作為先決條件。從這兩點上來說,蘇伊士運河與巴拿馬運河都無法同京杭大運河相比。

    無可否認,運河文明是中華文明的一個組成部份,是一個偉大文明體係中的燦爛章節。在這個章節中,我們曾經感受到時代的變遷、風俗的衍生與生活的愉悅。

    四

    小時候曾讀杜牧的《江南春絕句》:

    千裏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我一直對這首詩中表述的江南風光表示了極大的向往。杜牧在揚州十年,他眼中的山環水繞之勝景,便是對運河流域的生動寫照。後來,我又讀到張祜的《金陵渡》:

    金陵津渡小山樓,一夜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裏,兩三星火是瓜州。

    瓜州古渡曾是運河最繁忙也是最繁華的渡口,在張祜的筆下,瓜州充滿恬淡的詩意以及舟客羈旅的憂愁。

    古代不少詩人,都為運河寫下膾炙人口的詩句。明朝初年的東裏先生,是唯一一個為我們留下運河行旅組詩的人。東裏先生名叫楊士奇,是永樂皇帝深為倚重的大學士、內閣輔臣。永樂十八年,朱棣決定遷都北京,楊士奇與僚屬一起踏上遷都之路。一路上,他乘坐官船,盡情欣賞運河兩岸的風光,寫了六首詩。在《早至儀真》一詩中,他寫道:

    白沙岸頭秋氣清,儀真郭裏早潮生。

    五雲北望金台路,初是朝天第一程。

    最後一首《花園望北京》,楊士奇是這樣表達心情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