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21章 運河是一段鄉愁(2/4)

作者:熊召政字數:10268更新時間:2019-09-21 23:23:02

    河流死去的顯著特征便是消失了槳聲帆影。這有點像沙漠上的胡楊,它保留了生長的姿態,但再也不能用綠色哺育大地。幸虧運河並沒有完全死去,還沒有變成僅僅隻是供人景仰的舍利。

    盡管邗溝衰敗,但運河的曆史畢竟從它開始。自夫差之後,多少代帝王都在進行著開掘運河的接力賽。到1293年,在一位統治中國的蒙古皇帝的手上,自杭州到北京的運河才全線貫通。運河前後修築的時間大約1800年,它的總長度也大約是1800公裏。時間的長度就是運河的長度。這不是巧合,這是中國呈現給人類的奇跡。

    說來奇怪,一條京杭大運河,少說也與幾十位皇帝有關。但在民間影響最大的,莫過於吳王夫差與隋煬帝楊廣。兩人對運河的貢獻最大,但兩人都是昏君。楊廣自洛陽乘著錦舟從運河來到揚州,最後橫死在那裏。我到揚州,專門去雷塘看了他的墳墓,並謅了四句:

    楊花凋敗李花香,地下誰能說短長。

    鐵馬錦帆皆過盡,夕語無語下雷塘。

    秦始皇暴虐,但沒有他便沒有長城。隋煬帝荒淫,但是他讓南方的運河流向了北國。僅限於道德,我們便無法客觀地評價曆史上的功過是非。運河是一部大書,我們在任何一個朝代,任何一種環境下閱讀它,都會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感慨。

    三

    有人問我,可以說“運河文明”這四個字嗎?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引用拙著長篇曆史小說《張居正》第三卷第二十七回明神宗朱翊鈞對小太監說的一段話:

    淮楊一帶,揚州、儀真、泰興、通州、如皋、海門地勢高,湖水不侵。泰州、高郵、興化、寶應,鹽城五郡如釜底,湖水常常泛濫,所幸有一道漕堤為之屏障。此堤始築之宋天禧年間轉運使張綸。因漢代陳登故跡,就中築堤界水。堤以西匯而成湖,以受天長,鳳陽諸水脈,過瓜州、儀真以通江,為南北通衢。堤以東畫疆為田,因田為溝,五州縣共稱沃壤。南起邵伯,北抵寶應,蓋三百四十裏而遙。原未有閘也,隆慶六年,水堤決,乃就堤建閘。你們記住這建閘的諭旨,是朕登基後親自簽發的。茲後兩年間,建閘三十六座,耗費金錢數萬計……

    說這一段話的時候,明神宗十六歲。他並不是在講一段地理常識。而是在述說自己的治國方略。在明代,有江南三大政之說。這三大政是漕政、河政、鹽政。明神宗所說的“漕堤”即運河的堤岸。在明代,運河亦稱為漕河。江南三大政中,河政與漕政都與運河有關。明神宗十歲登基,在茲後兩年內,由首輔張居正主持,在淮楊一帶運河中修建了三十六道閘口。在財政幾近崩潰的萬曆初期,這不能不說是一種迫不得已的選擇。

    在明代,幾乎一多半的工部尚書,都是水利專家出身。列於朝廷財政預算的河道治理經費,僅限於長江、黃河、淮河與運河四條。由此可見,運河對於一個龐大帝國的重要性。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