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一節 了解孩子的個性特征(1/5)

作者:王曉慧,秦速勵字數:26350更新時間:2019-09-21 23:50:59

    1.了解孩子個性特征的重要性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了解孩子的性格特征,並根據孩子性格中的弱點來進行教育。人的性格是可以改變的。在後天環境教育下,人的性格仍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例:

    有一位女孩,經心理學測定其性格為多血質類型,但在學校裏卻表現出膽怯、孤僻、羞澀、煩惱和愛哭的抑鬱質特點。在學校的配合下,通過幾年有意識的教育和培養,引導她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對她委以重任,選舉她做班幹部。經過一段時間後,這個女生的膽怯、怕羞、孤僻等特征消失了,顯現出主動性、獨立性、堅韌性的良好氣質特征。

    評價:

    (1)不同性格的特點:外向性性格的特點是注意外界所發生的事情,追求刺激,敢於冒險;無憂無慮、隨和、樂觀、愛開玩笑、易怒也易平息,常不假思索地行動;有與別人談話的需要,好為人師,容易衝動;喜歡變化,有許多朋友;善於交際,不喜歡獨自學習。而內向性性格的人,往往與外向性性格的特點相反,傾向於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內,內省,遇事先做計劃,三思而後行,嚴格控製自己的感情,很少有攻擊行為;性情孤僻,生活有規律;對書的愛好甚於對人的交往,因此總是在家中看書而不出門,除親密朋友外,對人總是冷漠,保持一定的距離;很重視道德標準,對自己要求嚴格,但有些悲觀;安靜,不善交際。在現實生活中,外向性性格與內向性性格者的比例差不多,外向性性格的人占1/3,內向性格的人占1/3,還有1/3的人性格為中間性的,介於內向和外向性性格之間。

    (2)對待不同性格的孩子,家長應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對內向的孩子,切勿采取急躁粗暴的態度,或以為孩子是遲鈍、愚蠢,否則,會妨礙孩子潛能的發揮;而對活潑外向的孩子,也不能天天讓他們靜靜地坐著,要讓他們有機會消耗他們的能量。家長要注意發展孩子的個性,讓孩子的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使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的發展。在對孩子的教養過程中,要注意發揮孩子的特長,揚長避短,使孩子的潛能得到充分的發展,不要與別的孩子進行攀比。

    (3)不存在一種適應一切孩子的教養方式: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並不存在一種適應一切孩子的教養方式,除了一些基本原則外,如何恰當地教養孩子,要每個家長自己花工夫去摸索、去探索適合自己孩子的最佳教養方法。他人的經驗和書籍隻能作為參考,而不能替代每個家長自己的作用。

    (4)家長在動用“批評”的手段來教育孩子時,要采取適合孩子性格特點的批評方式:對於“小李逵”式的膽汁質孩子,他們的心較粗,喜歡直來直去,所以要用“直截了當”的批評方式,這類孩子由於敏感性差,批評輕了,不疼不癢也不聽。家長用暗示的方式點出他的錯誤,他又粗心不易領悟,因此直接的略嚴厲的批評方式比較適用,但要有充分的說服力,否則一旦激怒他們,會產生過激反應和逆反心理。而對“小黛玉”式的抑鬱質孩子則相反,切忌頻繁使用直接、嚴厲的批評,因為他們比較敏感、脆弱,又怯懦多疑,嚴厲的批評會使他們承受不了或疑慮家長不喜歡自己了,從而引發消極情緒,產生自卑心理。一般用“委婉暗示”的批評方式,多從關心他們的角度婉轉地指出他們的不足,增強他們克服缺點的勇氣。同時,家長要注意千萬不要當著其他孩子或外人的麵批評他們,要注意維護孩子的自尊。對於那些“小林衝”式的黏液質孩子,家長切忌急躁心煩,操之過急會使他們不知所措。這種孩子靈活性略差,性情固執,需要較長的轉彎時間。家長在批評過後,要給予他們充分的考慮時間和改正錯誤的時間。而對於“小燕青”式的多血質孩子,由於靈活多變是他們的特點,因此孩子能接受多種批評方式,但是他們心理特點不穩定,所以有時會重犯同樣的錯誤,常常表現出說了就改,以後又犯的毛病。對這種孩子要適當地定期提醒他們一下。

    當家長按照孩子的個性和潛能培育孩子時,孩子長大後才能成為自己生活的主人,而不是任人擺布的順從者。

    自由、不受約束對於自律、自覺的孩子的成長是有益的,但對於缺乏自製力的孩子則適得其反。對於生性開朗、健康活潑的孩子,壓力和挑戰有助於其發展,但對那些焦慮、軟弱的孩子來說,則會造成不良的結果。西方有一個非常富有哲理的諺語:“一個人的蜜糖是另一個人的毒藥。”所以,家長應根據自己孩子的個性特點,采取恰當的教育方式。

    2.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學意義

    孩子的一些表現是有其心理學上的意義的,家長如果能及時發現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學意義,有助於了解孩子的心理,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當家長感到惱火、內疚,孩子的目的很可能是為吸引注意力;若家長感到地位受到挑戰或對孩子的驅動遇到失敗感到憤怒,孩子很可能是為了與家長競爭權威;當家長的感情受傷、失望,孩子的目的是報複;若你對孩子的行為感到無可奈何,沒有辦法激勵他,孩子是處於一種自暴自棄的心態中。這裏所講的感覺往往不是家長的直接感覺,當孩子不聽話時,家長最直接的感覺是“惱火”、“氣憤”、“不知如何是好”,而並未意識到更深一層的真實感覺。隻有進一步檢查自己的心靈深處,才能識別真正的感覺,從而幫助辨別孩子的動機。

    再者,當家長試圖製止孩子的不聽話行為時,注意他們的反應,也會給你提供一些信息,以了解他們的動機。

    ①吸引注意力。行為在被製止後,略停片刻,又恢複從前的行為。

    ②尋求權利。繼續不聽話的行為或消極抵抗。

    ③尋求報複。搞些破壞活動或說傷人的話。

    ④自暴自棄。沒有反應,希望你不要幹涉他。

    認識孩子行為的動機,對家長處理與孩子的關係及糾正孩子的態度將有極大的幫助。盡管做家長的認識到孩子的錯誤動機,但家長不能直接地向孩子指出來,不要作為反擊孩子的武器,因為這樣做會給孩子造成很大的打擊。如果做家長的能夠冷靜客觀地向孩子提示他們的動機,並對孩子行為背後的想法進行討論,使孩子從根本上得到糾正,這樣對孩子是最大的幫助。

    在生活中,許多家長往往難以保持冷靜客觀的態度,這是因為家長本身的自尊、情感也夾雜在內。因此,家長在向孩子分析他們的行為因果來幫助他們時要十分謹慎。為確保家長能夠有一個冷靜、客觀的態度,最好不要在起衝突的時刻進行分析,應在雙方平靜後與孩子平等交流,這樣可避免傷害他們的自尊心。在大多數情況下,孩子並不會清楚地意識到自己行為背後的真正原因。即使他們願意合作,同意講出自己的動機,但列舉出來的原因卻往往不切題,似乎在有意搪塞。在這種時候,家長不應性急,也不要肯定孩子是在耍滑頭,不肯講實話。家長的目的是幫助孩子也幫助自己弄明白孩子的行為動機,而不是追究責任,這個目的明確了就容易控製自己的情緒。家長可以提供一些猜測,如果家長的態度是客觀、友好的,孩子便會要求你趕快說出來,這樣家長可以從從容容地用詢問的口氣講出來“會不會是……”孩子們看到你已掌握了他的真實想法,猜得很準,或默認、或承認、或否認,自會有一些表示,當他否認時,應試一試分析一下是否有其他動機,因為有時家長的猜測也常常會出錯。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