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21章 整頓吏治痛懲貪官(13)(2/3)

作者:周遠廉字數:8804更新時間:2019-09-22 00:07:00

    乾隆四十六年三月,甘肅河州回民蘇四十三聚眾起義,帝派和、阿桂至甘督辦。四月和到甘肅後上疏奏報軍情,言及入甘境即遇雨。阿桂上報征戰之情,亦屢稱雨水太多延滯用兵。乾隆帝回想到過去甘肅連年奏報幹旱,大起疑心,立即警覺起來,降旨詢問阿桂:“該省向來年年報旱,何以今歲得雨獨多,其中必有捏飾情弊”。諭令阿桂和署理陝甘總督的李侍堯仔細訪察辦理,據實上奏。《清高宗實錄》卷1148,頁7;《清史稿》卷339,《王?望傳》。

    乾隆帝確算經驗豐富,相當英明。他從雨水之多,立即察覺到甘省年年報旱之可能有偽,並且一下子就抓住了問題的本質,即甘省連年的賑災用穀必有虛飾吞沒之弊。事情果然不出他之所料。阿桂很快就查明,“監糧”未收糧食,而是折收銀兩。

    乾隆帝諭令閩浙總督兼管浙江巡撫的陳輝祖,查訊在浙丁憂的王?望,又命接替王?望任甘肅布政使的王廷讚呈報監糧私收折色實情。四十六年六月初,王廷讚向遵旨詢問的軍機大臣、大學士、九卿供稱:到任後,原不許折色,因無人報捐,隻得仍舊如此辦理。又恐各州縣有短價勒買糧之事,故定一名交銀五十五兩的數額,甘省糧價較賤,此數足敷定額。又因捐生多在省城,將此事改歸首府辦理,由其收捐,仍將收來之銀,發給各州縣,購買糧食補還倉庫,按季申報,道府並加結於上。

    王廷讚此供,純係巧言編造,隱匿真情。乾隆帝於六月初十日下諭駁斥其非說:“所供殊不足信。”甘肅收納監糧,原為倉儲賑濟起見,自應收取本色糧食,焉能公然定數私收折色,且從無一字奏聞。若言甘省糧賤,五十五兩銀買的糧食,已符定額,則該處收成自必豐稔,為何每年又需賑災?如災賑屬實,糧價必昂,則五十五兩銀必不能買足所定的糧數。“二者均不可解”。“可見所供盡屬支離,其中恐有竟不買補,虛開賑濟,冒銷情弊”。且捐監一事,自應聽憑本生自行平買,繳納糧食,為何必欲官為收銀,並交首府總辦?“明係官折收於前,又複冒銷於後,兩邊俱得便宜,而百姓仍從中受累。此事情弊甚大,不可不徹底清查”。此時“惟阿桂、李侍堯為中外最能辦事之人”,且於此事又從未經手,毫無回護,著傳諭二人,即將此案實在情形,詳悉查明,據實具奏。《清高宗實錄》卷1134,頁15、16.

    乾隆帝此諭,將王廷讚駁斥得體無完膚,尤其是論述糧賤則必係豐收,為何又要年年賑災?如果賑災屬實,糧價必貴,五十五兩之銀焉能購買額定捐監之糧數?兩者不能共存,必有一真一假。這段話講得十分透徹,王廷讚是無法掩飾和回辯的。而且他又據此分析出,官府“恐有竟不買補,虛開賑濟”的冒銷情弊,已經將此案的性質作了明白無誤的正確的結論,為徹底偵破這一大案奠定了基礎,指明了方向。當然,此時局麵還不明朗,他隻能根據已有的很少的材料,作些分析論證,還不可能看到這不是“恐有”冒銷之情,不是少數官員所作的局部之弊,而是根本未收糧食,省府州縣各級官員通同作偽,將全部“監糧”的折銀盡行吞沒。

    此諭下達後的第三天,六月十三日,閩浙總督陳輝祖之折到京。陳輝祖奏,查訊王?望在甘肅藩司任內私收監糧折色一事,據王?望供稱:“風聞有折色之事,當經責成道府查禁結報,且意在捐多穀多,以致一任通融”。

    王?望此供又係詭辯,乾隆帝於六月十三日下諭對其駁斥,並宣布要徹底清查此案。他說:著傳諭陳輝祖,再行審訊王?望,將當時道府是誰,如何私收捏報,令其逐一供明複奏。並傳諭阿桂、李侍堯,即將王?望在甘肅時結報監糧之各道府,查審具奏。至於捐收監糧,原為倉儲起見,今既稱私收折色,仍行買補糧食還倉,且以捐多穀多為能事,則該省之糧充足可知,但為何“每年又須賑恤”?且即欲收捐,亦當聽該生自行繳納本色,不致抑勒百姓,百姓仍得貴價,“何須官為包攬,以致弊竇百出”?“朕於監糧一事,本為甘省地瘠民貧,每歲不惜百十萬賑濟,以惠養窮黎”。若以惠民之事,而轉為累民之舉,“徒令不肖官員,借端肥,所關甚大”。況此事不發則已,今既經發覺,自應根求到底,令其水落石出。“此事積弊已久,通省大小官員無不染指有罪,但亦斷不能因罰不及眾,輒以人多不辦為詞”。即從前之結報各道府,此時已經升調者,人數不多,無難治罪。“況中外人才不乏,斷無少此數人便不能辦事之理。此而不嚴行查辦,將何事不可為也”。著傳諭阿桂、李侍堯:“務將此事如何舞弊分肥,如何冒銷勒買各情弊,並向來蒙混出結之道府,嚴切根究,據實指名參奏。倘阿桂等此次稍存瞻徇,代為擔承,將來別經敗露,伊二人其何以對朕耶”。《清高宗實錄》卷1134,頁19、20.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