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21章 整頓吏治痛懲貪官(13)(1/3)

作者:周遠廉字數:8804更新時間:2019-09-22 00:07:00

    就在王?望赴任之後的第六個月,乾隆三十九年十月,王上折奏稱:收捐的安西州、肅州及口(內)外各屬,到九月底止,共捐監生一萬九千零一十七名,收各色糧八十二萬七千五百餘石。乾隆帝覽折後頓起疑心,於十一月十九日就此事下諭,除了肯定王係“承辦認真”外,著重指出此事“情理多有不可解處”。諭旨具體講了有四“不可解者”。其一,甘肅人民艱窘者多,安得有二萬人捐監?若係外省商民到此報捐,則京城現有捐監之例,眾人何以舍近而求遠?其二,甘省素稱地瘠民窮,本地人民食用尚且不敷,焉有如此之多餘糧供人采買?若言商賈從他處搬運,至邊地上捐,則沿途腳價所費不貲,商人怎肯為此重費捐納?若係收至近地,邊民素無儲蓄,為何忽然之間有此豐贏?其三,半年收捐之監糧,即多至八十餘萬石,一年則應有一百六十餘萬石,如此下去,年複一年,積聚日多,勢必添設倉庫收貯,陳陳相因,不免潮濕損壞,似此經久發紅的陳糧,怎樣動用?其四,若言每歲春間出借種子口糧需費甚多,如不開捐,則不得不采買,歲需價銀一百餘萬兩,但是,此穀畢竟係購自民間,與其斂餘糧歸之於官,複行出借,何如多留米穀於閭閻,聽其自為流轉?諭旨責令總督勒爾謹將此四“不可解”逐一詳細查核據實上奏。

    不久,勒爾謹遵旨上奏:甘省報捐監生,多係外省商民,由於新疆開辟,商賈流通,兼之路遠物稀,“獲利倍厚”,安西、肅州又為邊陲門戶,商民皆必經過此處。近年糧價平減,他們以買(賣)貨之銀,就近買糧捐監,較赴京捐監更為捷便,故“倍形踴躍”。甘省過去雖稱地瘠民貧,“蓋藏原少”,但連年收成豐稔,殷實之家積糧日多,實係本地富戶餘糧,供捐生采買,並非運自他處。今報捐之例,“在捐生出餘貲買糧上捐,固所樂從,而本地富戶糶糧得價,亦無勉強,雖斂粟歸官,實複散之於民,均稱利便”。乾隆帝一時找不出什麽破綻,便批示說:“爾等既身任其事,勉力妥當為之可也。”《清高宗實錄》卷971,頁14、15.其實,勒爾謹此奏,全係按王?望之意,“飾辭具複”,把皇上的疑問搪塞過去,實際上號稱捐監所收的八十餘萬石糧食,並無顆粒入倉,完全是紙上之數。

    乾隆四十二年五月,王?望擢任浙江巡撫。這也許是皇上獎其捐監有功吧,因為,從三十九年四月批準捐監開始,不到三年,就收到“監糧”六百多萬石,約有十五萬名商民納糧而成為監生。監糧之多,監生之多,這不僅在陝甘是空前未有之事,就是在全國,也算是名列第一。地瘠民貧糧食短缺的甘肅,三年內突增六七百萬石“監糧”,確是了不起的大事,對甘省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將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要知道,此時甘肅全省在冊田地隻有二十三萬六千三百三十餘頃,征田賦銀二十八萬餘兩、糧五十二萬餘石,銀糧合算不過征糧八九十萬石。現在“監糧”有六七百萬石,超過甘省全年額賦七八倍,數目之大,可想而知。如果再聯係到十幾年前平準定回之戰中,從陝西等省運往甘肅肅州供應前線軍營之用的軍糧,一石米的腳價需數石米,更可想象出這六七百萬石“監糧”價值之寶貴。

    乾隆帝在擢任王?望為浙江巡撫時,做夢也未想到這位“能臣”所收的六七百萬石“監糧”,竟全係紙上之數,倉庫之中一粒未有。四十五年春乾隆帝五下江南時,王?望在浙江竭力逢迎,“供張甚侈”,帝雖戒其毋再如此鋪張,但還特別下諭,以其母鄧氏年逾八旬,而加恩賞給禦書匾額及大緞二匹、貂皮四張。

    此時王?望官居從二品,身為一省之主的封疆大臣,又以“能臣”見知於帝,家財數百萬,富貴榮華,誌得意滿。他萬萬沒有想到,氣象之報,竟使他這位“能臣”原形畢露,成為聲名狼藉死於刀下的大貪汙犯。

    (二)雨多生疑天子覺察偽報旱災吞沒賑銀巨案。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