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34章 南巡秋謁祖陵(4)(1/5)

作者:周遠廉字數:14584更新時間:2019-09-22 00:07:09

    以上乾隆帝講的南巡之原因,是奉母後遊覽名勝,省方問俗,考察“官方、戎政、河務、海防”,了解閭閻疾苦,這些都是事實。但若聯係當時局勢和六次南巡的具體情形,以及乾隆帝的個性來看,他之所以要巡幸江浙,而且從乾隆十六年才開始,以後又五下江南,便可知曉,奉母覽勝,僅是出巡的一個目的,而且是一個不太重要的附屬目的,其根本的原因和願望,則主要是政治性的,即他是為了創立和鞏固“全盛之勢”而出巡的。這與江浙的客觀環境和曆史及其在清政府統治者心目中的地位,有著密切的關係。江蘇、浙江在清朝諸帝的心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江浙是魚米之鄉和“財賦之區”。乾隆十八年全國在籍田地為七百零八萬頃,征賦銀二千九百六十一萬餘兩、糧八百四十萬餘石,而江蘇一省民田有六十八萬餘頃,征賦銀三百三十七萬餘兩,糧二百一十五萬餘石,浙江民田四十五萬餘頃,賦銀二百八十一萬餘兩,糧一百一十三萬餘石,即是說江蘇、浙江二省的田地、賦銀、賦糧數,分別占全國田地、賦銀、賦糧的百分之十六、百分之二十九、百分之三十八。再以田賦之外的第二大收入鹽課而言,乾隆二十九年全國鹽課共銀三百八十餘萬兩,而江浙為二百五十八萬餘兩,占鹽課總數百分之六十八。在每年運京供帝王後妃文武官員兵丁食用的四百萬石漕糧中,江浙占了二百五十七萬石,為漕糧總數的百分之六十四。僅此幾個簡單的數字,便足以表明江、浙二省在全國經濟領域的特殊重要性。

    江蘇、浙江二省人文茂盛,是全國文化最發達的地區,才子學者之多,數倍數十倍於他省。僅以關係政界、文化界最為重要的科舉而言,江、浙二省狀元最多。順治朝舉行了八次殿試,取了八名狀元,其中有江浙的呂宮、鄒忠倚、史大成、孫承恩、徐文元、馬世俊六人。康熙二十一科,除山東鄧鍾嶽考上一名狀元外,其餘二十個狀元皆係江浙人。雍正朝的五個狀元中,江浙人居其四。乾隆年間出了二十七個狀元,江浙人居二十一名。以上順、康、雍、乾四朝皇上欽定的六十一名狀元中,江浙出了五十一位狀元,占狀元總數的百分之八十三。榜眼、探花以及二、三甲進士之情與此類似。這也直接影響到大學士、九卿、總督、巡撫、布政使、按察使、學政等職的人選,江浙之人任職之多,在政界影響之大,是其他各省難以相比的。

    江蘇、浙江又是清朝前期明末遺民活動的中心,反清思想和反清行動一直延續不斷,文字獄也以江浙為多。這些事實表明,江浙在經濟上、政治上、文化上具有特別突出的地位,朝廷必須牢固控製住江浙,充分利用江浙的人力、財力和物力,來鞏固其統治,來發展其“盛世”。這就是乾隆帝要效法皇祖六下江南的根本原因。

    二、巡幸的準備工作。

    乾隆皇帝弘曆於乾隆十四年十月下達巡幸江浙之諭後,便督促臣僚進行安排,使其實現。他多次下諭,責令群臣不要浪費民力擾亂民間。乾隆十五年正月二十九日,他諭軍機大臣:朕巡幸江浙,“問俗觀風”,清蹕所至,除道供應,有司不必過費周章,已經屢降諭旨。“至川原林麓,民間塚墓所在,安厝已久,不過附近道旁,於輦路經由無礙,不得令其移徙”。《清高宗實錄》卷357,頁15.同年三月十九日,閩浙總督喀爾吉善之折到京。其折說:查勘禦道營盤處所,南省道路,山水交錯,不似北地平曠可以隨宜布置。且杭、嘉二府道旁皆桑,平原難得。臣與向導大臣恭閱禦舟所經河道,纖路最寬者,不過一丈以上,或尚不及一丈。“臣等不敢過求開闊有損田園”,凡營盤處所,必詳勘無妨民業之處,簽樁修治。至於杭城西湖各名勝所經陸路,亦止期修治平坦,無事開拓寬廣。乾隆帝閱後批示:“知道了。總以務樸省事及息浮議為要。”《清高宗實錄》卷361,頁4、5.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