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34章 南巡秋謁祖陵(4)(2/5)

作者:周遠廉字數:14584更新時間:2019-09-22 00:07:09

    不久,他又看到向導大臣的奏折。向導大臣努三、兆惠奏稱:由杭州渡江至紹興禹陵、南鎮一路,“河道窄狹,僅容一船,經過石橋四十餘座,須拆毀過半,旱地安設營盤,地氣甚屬潮濕”。努三、兆惠的責任是保證禦道暢通、安全,讓皇上、太後平安、舒適地遊覽、考察,遇到問題及時解決,一般是不能以此驚動聖上煩勞天子的,這將被視做無能、失職或欺擾至尊而遭懲處,為什麽這兩位大臣要冒遭罰的危險奏呈難題?因為,他們所奏的含義是很清楚的,至少有兩點十分明確:一為道路難行,諫阻巡幸浙江;二為如要前往,需大興土木滋擾民間。這對於乾隆帝來說,確是一個不易解決的難題。因其不便行走而停止吧,出巡的願望就會落空,雄偉的目標無法達到,允其拆橋占用民地大建營盤吧,又要騷擾民間,違背已發之旨,此題確難解答。但乾隆皇帝可不是遇事驚慌胸無主見之庸君,而且此時剛及不惑之年,身體健壯,胸懷大誌,對個人享受看得並不太重,因此,經過思考後,他找到了輕易攻關的妙方。他於十五年三月二十七日諭軍機大臣:朕初次南巡,禹陵近在百餘裏之內,不躬親展奠,無以申崇仰先聖之素誌。向導及地方官拘泥而不知權宜辦理之道,鰓鰓以水道不容巨艦、旱地難立營盤為慮,若如此,所議拆橋數十座,即使於回鑾之後,一一官為修理,其費甚巨,且不免重勞民力,“豈朕省方觀民本意耶”?“朕在宮中,及由高梁橋至金海,常禦小船,寬不過數尺,長不過丈餘,平橋皆可徑度,最為便捷。越中河路既窄,日間乘用,俱當駕駛小船,石橋概不必拆毀”。其原擬安立營盤二處,“著於此處造大船一隻,專備晚間住宿”,不必於旱路安營,既避潮濕,“且免隨侍人眾踐踏春花之患”。《清高宗實錄》卷361,頁15、16.看起來似乎無法逾越的巨大障礙,就因乾隆帝不拘泥必坐龍船豎之常規,臨機應變,改乘小船,從而輕易地跨越過去了。

    乾隆十五年十月,閩浙總督喀爾吉善呈報關於巡幸浙江的兩個問題。他奏稱:明春南巡,浙省杭、嘉兩郡俱係水鄉,湖蕩港汊,縱橫交錯,自江南交界至杭,陸路惟運河纖道,寬僅七八尺,凡應用什物暨執事人等,有須先送前站預備者,若開辟陸路,必挖廢很多民間田園,今勘定副河一道,什物及執事人等,均由副河前進。禦道兩旁,本來俱應安兵站圍,浙省運河纖道竟有無可站立之處。今酌定於兩岸內,凡支河汊口各安卡兵二三名,臨時禁遏人舟,如無路徑處,不複安兵站圍。其兩岸有村鎮居民處,許令男婦老幼跪伏瞻仰。乾隆帝於十月三十日批示:“甚是,妥當之極。好。不必嚴為攔阻。”《清高宗實錄》卷375,頁24、25.

    乾隆十五年十一月十三日,總理行營王大臣和碩莊親王允祿等呈奏明春南巡所需之兵丁、馬匹、船隻等事。允祿等奏:水路隨從官兵,必宜酌減,除大臣等應中途留駐及隨從人員已欽派外,侍衛仍派三班,兵丁本應派八旗六百名、健銳營四百名,但江、浙一路乘船,健銳兵久不操練,恐致生疏,應予停派。至江南登舟時,各處官員人等量減,但取差使無誤,其餘人員俱留駐河北。其前鋒、擴軍等兵,減派五百名,加上江寧迎駕兵二百名,足敷差使。擬派章京四十員,虎槍侍衛兵丁揀選四十員。江浙旱路應需之馬,除禦馬用船載往,隨從人等官馬,照康熙時例,取用於地方,大臣一員用馬五匹,章京侍衛一員馬三匹,護軍、緊要執事人等用馬二匹,其餘每二人用馬三匹,於駐防、綠營官馬、驛馬內預備,合計需馬六千六百九十餘匹。其由徐家渡至直隸廠,由小五台至平山堂、高寺,由蘇州至靈崖、鄧尉、虎丘等處,非緊要差使,俱留於舟次,約須備馬四千匹,仍令每十匹外多備一匹,以便添用。至於船隻,如多,亦恐擁擠,派出大臣,或每員給二隻,或一隻。侍衛官員等,或二三人一隻,或四五人一隻。拜唐阿兵丁,或八九人一隻,或十數人一隻。除裝載物件便民船二十五隻外,統計沙飛、馬溜船四百四十隻。隨行官員人等,在十裏以內者回船住歇,遠者於附近寺院歇店宿歇,不許占住民房。米糧柴草,派地方官招商,於行營左右公平售買。乾隆帝覽折後,同意其議。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