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38章 初征金川敗師殞將(4)(1/5)

作者:周遠廉字數:20812更新時間:2019-09-22 00:07:12

    其四,軍情緊迫,貽誤政務。征戰以來,軍中事務繁多,軍情瞬息萬變,勝敗難卜,不僅陣前將帥精力高度緊張,京師帝、王、大臣運籌數千裏之外,亦甚煩勞,因而影響了政務的妥善裁處。乾隆帝於十四年正月初九日下諭,專門詳細講述此事,把它作為必須班師的一條重要理由。他說:自辦理金川軍務以來,“一切政務,未免因此分心”。朕昨禦齋宮,偶一檢點應發之旨,遂有數件。“六部為天下政務根本”,經略大學士以閣臣而兼理戶、工兩部,今專任於軍旅,而尚書之在軍前者,有吏部尚書達勒當阿、戶部尚書舒赫德,兵部尚書瑚寶亦暫留於陝甘。軍機大臣之中,大學士張廷玉年老休暇,大學士來保,尚書陳大受、汪由敦、納延泰所理之吏、戶、刑三部及理藩院,“均屬緊要”,而他們近來“晨夕內直”,承旨辦理軍前事務,便難照常料理部務,自會曠誤。金川軍務一日不竣,則諸大臣一日無暇,“朕亦不忍更責以曠誤部務之愆”。直隸諸省督撫州縣,“因供億軍行”,必使吏治民事“遲延耽誤”。今“聚能辦事之部院大臣,悉赴行間,致曠內外諸務”,實不應該。經略大學士“宜深為內外政務籌慮”,早還朝一日,即可早辦一日之事,諸臣亦得各事其事,“朕亦得安心萬幾,不致惦念”。《清高宗實錄》卷332,頁35―38.

    其五,厚愛經略,慮其有失。任經略之前,傅恒本來就因為是孝賢皇後之弟和勤慎事上,而深受乾隆帝寵愛,超級提拔,未及而立之歲便任至戶部尚書、軍機大臣、協辦大學士,成為僅次於訥親之第二寵臣。當張廣泗料理未妥帝心煩悶之時,訥親安坐未動,傅恒卻奏請“願效前驅”,赴軍指揮,分擔帝憂,此舉甚受皇上讚揚。傅恒就任經略以後,不辭辛苦,長途奔馳,趕到軍營,整頓營伍,露立風雪之中,“徹夜督戰”,奪碉取卡,軍威大振,更贏得了皇上的信任和歡心,乾隆帝決定要讓其接替訥親之位,成為“素深倚毗”、最受寵信的“中朝第一宣力大臣”,因此對其用兵十分擔心,既怕其戰敗,又恐其負傷或勞累成疾,所以要傅恒盡速統兵回朝。他於十四年正月十五日宣召傅恒回京的諭中講道:經略大學士“乃國家第一宣力大臣,讚襄機務,所關綦重”,“豈可因荒徼小醜,久稽於外”,況懸軍深入,“種種可虞”。且孝賢皇後念經略大學士是手足至親,教導成就,“恩意篤摯”,朕亦因孝賢皇後諸弟之中,“能如此忠誠任事”,殊不易得,“是以優加眷遇”。其在金川“臨陣督戰,徹夜露立風雪之中,此豈人所能甚”,於心不忍,是以特召回朝。《清高宗實錄》卷332,頁43、46、48.第二日,正月十六日,他又下諭說:經略大學士年力壯盛,“讚襄之日方長”,實國家所不易得之社稷重臣,“朕豈肯以將來五六十年輔弼良佐”,而令其殫窮年之力,專辦一無足輕重之“番蠻”。大學士督戰金川,使“朕心日夜懸注”,皇太後因朕籌劃憂勤,“又致聖心日夜懸注”。賢臣久勞在外,“朕心實有所不忍”,應即撤兵還朝。《清高宗實錄》卷333,頁3、4.

    以上這些因素,促使乾隆帝深悔不該錯對金川用兵,因此,從十三年十一月初三日送傅恒離京,到十四年正月初三日,僅僅過了兩個月,他就決定要止兵撤軍了,並準備派嶽鍾琪統兵一萬,駐守打箭爐,防止金川兵襲擊要道和內地。應當說,乾隆帝知錯能改,還是應予肯定的。人孰無誤,知過能改,籌劃彌補之法,於國於民於己,都是大有裨益的。然而,曆史進程變化多端,有時還曲折有趣,正當乾隆帝引咎自責麵帶慚色之時,經略大學士、一等忠勇公傅恒的告捷露布,從遠離京城五千裏的金川軍營,飛速傳送,日行六七百裏,僅僅用了八天的時間,就呈於禦案之上,頓時龍眉舒展,變愁為笑,宮殿內外,喜氣洋洋,一派歡慶大捷的快樂景象。

    三、嶽鍾琪勸降勒烏圍莎羅奔營前歸順。

    連續接到皇上勸說、諭令班師回京的聖旨,被乾隆帝讚為“殫心為國”之“中朝第一宣力大臣”的經略傅恒,感到十分為難。他本來抱有誓平金川的雄心壯誌,至軍營後一再向帝奏稱:“此番必期成功,若不能殄滅醜類,臣實無顏以見眾人”,必欲打下勒烏圍、刮耳崖,生擒莎羅奔及其侄郎卡,“蕩平賊境,懾服群番”。《清高宗實錄》卷331,頁40,卷333,頁2.何況,軍務頗有起色,卡撒、黨壩兩路大軍均連續奪碉取卡,漸逼莎羅奔住碉,大金川藏民震於清軍“兵威,且糧食將盡”,屢次要求降順。在這樣有利的條件下,突然撤兵回朝,真是為山九仞,功虧一簣,太可惜了,對朝廷,對自己,都是一大損失。因此,他多次上奏,要求把戰爭進行到底,但一再遭到皇上拒絕。而且皇帝既連下長諭,嘉讚經略為國盡忠效勞建樹了功勳,又溫情脈脈,以至親身份,苦口婆心地從國家大局到個人安危婉言相勸,闡述收兵的必要,還特封一等忠勇公爵,搬出皇太後的慈諭,提及長姐孝賢皇後之恩眷,這一切特恩殊寵,都使傅恒難以堅持己見。尤其是乾隆帝於十四年正月十五日宣召經略回京的上諭中,明確宣布,“此旨到日,經略大學士傅恒著即馳驛還朝”,如此嚴諭,臣子怎能違命。兼之,十七日班師之詔又已下達,各省增派之兵尚在中途者一律返回原地。在這樣的形勢下,傅恒隻好上疏,奏稱願意離開軍營,遵諭返京。

    十四年二月初九日酉刻,乾隆帝收到傅恒的奏折,言及金川頭人阿申內附,機有可乘,棄之可惜,懇展還朝之期。初十日醜刻,傅恒之疏又到,奏稱奉到十六日諭旨,“敬謹遵奉。於(正月)二十九日或(二月)初二日,即行星馳就道”,納降之事,交策楞辦理。乾隆帝讚嘉說:“如此方為明於事理能知輕重之大臣,朕心深為嘉悅。罷兵一事,朕再四熟籌,為國家遠大之計,無逾於此。”《清高宗實錄》卷334,頁17.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