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57章 錯攻緬甸敗而後和(7)(1/4)

作者:周遠廉字數:8974更新時間:2019-09-22 00:07:25

    這種看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太確切,又不深刻。誠然,額勒登額領有滿兵約一千和綠旗兵七千餘人,如往接應,是會增加明瑞的士卒,但是,一則數量畢竟有限,兩軍相會,也不過隻有二萬人,緬軍卻有四五萬,並且“隨處可調兵”,清軍在數量上顯然處於劣勢,很難做到像乾隆帝所說“腹背夾攻,賤眾何難靡潰”。再則,額勒登額並不是不知道拒援的嚴重後果,開始他也並非不想前進,可是,老官屯之戰,使他吃了苦頭。當時他隨其兄參讚大臣額爾景額率北路軍,於三十二年十一月初八日到達老官屯,緬兵堅守,清軍屢攻不克,“久屯於堅柵之下,人亦多疾病,額爾景額幽恚以死”,帝才命額勒登額代為參讚大臣統北路軍。額勒登額既為緬兵所阻,又懼強敵襲殺,故盡管皇上嚴諭催督巡撫屢檄鞭策,明瑞之軍危在旦夕,他仍然逗留不前,遲緩行進。三十三年正月十七日,他率軍到虎踞關,十九日才出關至遮坎,停七日,二十七日由大隴川複回蠻籠,因連奉諭旨,始於二月初四日赴宛頂,“到處停留延緩”,“其實自入虎踞關後,沿途未遇一賊。”《清高宗實錄》卷807,頁14、15.像這樣的懦夫,即使與明瑞會合,又能發揮多大的作用,怎能打敗緬軍。誠然,設若北路軍能邊進邊戰,衝破緬軍層層障礙,抵達猛臘,接應明瑞,也許明瑞部隊不會遭到這樣大的損失,人員傷亡會少一些,但絕對不能扭敗為勝征服緬甸。

    乾隆帝可能也感覺到這一點,因此他在另外的場合,把這次失敗歸咎於自己的輕敵。早在三十三年二月初七日,雲南巡撫鄂寧呈述木邦被圍、軍情吃緊,無兵派援情形時,便奏稱:“臣前與將軍明瑞熟商,大兵前進,直搗巢穴,賊匪自顧不暇,必不能旁及,是以將可用之兵,明瑞盡行帶去”,僅留一千數百名於杉木籠等處防禦,永昌亦隻留數百,以運軍糧,而普洱一路,又離阿瓦遼遠,“其餘皆懦弱之兵,未便前進,致成鞭長莫及之勢。”乾隆帝在此段批示:“朕早知此事,去歲朕及爾等,皆失於輕敵。”鄂寧的奏折又寫道:以我兵兩路深入,緬必自顧根本,木邦駐兵數千,已不為少,“不意賊匪狡詐百端,俟明瑞深入後,複聚眾侵擾木邦”。乾隆帝批示:“即朕亦如此想,此即輕敵之處,又豈料滇兵之懦弱如此乎。”《清高宗實錄》卷804,頁17、18.

    過了兩個月,四月初七日,乾隆帝在講述“此次軍行始末及朕前後辦理”之諭中,又談到:若在額爾景額病故時,“即令阿裏袞前往統率,即不能直進阿瓦,亦必能應援明瑞,而木邦已得之城,又何至複為賊眾覬覦。乃朕既以輕視緬匪,且以道裏遼遠,恐鞭長莫及,未及別簡大臣往代其軍,致額勒登額節節貽誤。”《清高宗實錄》卷808,頁12.

    乾隆帝承認自己犯了錯誤,低估緬甸的力量,輕敵冒進,致遭失敗。這種看法,顯然比僅僅歸罪於額勒登額的遲延,更接近事實,更為深刻,但是,它還未觸及本質。明瑞之失敗,有各種因素,輕敵之錯確曾起了相當大的作用,但決定他兵敗自縊的根本性因素,不是其他文武官員,也不是額勒登額,而是他的親姑父英明天子乾隆皇帝犯了方針性的錯誤。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