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57章 錯攻緬甸敗而後和(7)(2/4)

作者:周遠廉字數:8974更新時間:2019-09-22 00:07:25

    戰爭的勝負,決定於雙方力量的對比,而這一點,在很多場合下又決定於戰爭的性質,小邦弱國常常能進行正當的防衛戰,來打敗入侵之大國強部。乾隆帝的最大錯誤就是不該堅持攻緬,一定要消滅緬甸並為己屬。這就必然激怒緬甸人民,他們在英勇善戰足智多謀(即清朝所說“狡詐百端”)的新緬王懵駁領導下,奮勇衝殺,巧施計策,堅壁清野,誘敵深入,先襲據木邦斷其後路,又重兵圍追饑疲清軍,連續追擊六十餘日,最後選擇有利時間、地點,殲滅於小猛育。這樣的人民,這樣的軍隊,這樣的統帥,外部敵人是很難打敗的。兼之,他們在家鄉作戰,糧草充足,彈藥豐富,武器先進,水土適合,地形熟悉,天時、地利、人和三條俱備。而清軍則遠道跋涉,水土不和,病亡日多,迷失道路,供應中斷,最後糧盡彈絕,疲病交加,寡不敵眾。乾隆帝硬要出軍征緬,既違天時,又短於地利,人又不和(額勒登額之逗留,綠旗兵之柔弱),三條皆無,怎不慘敗。

    再就明瑞之死而言,這也是乾隆帝造成的。當危急之時,像總兵哈國興、長清,以及大批副將、參將、遊擊和滿漢官兵,都能突圍返歸,連文官雲南迤東道錢受穀,軍機司官馮光熊等人,也安全出圍,到達後方,明瑞英勇善戰,完全可以殺出一條血路,衝破緬軍包圍,平安抵達宛頂,與北路軍會合。他為什麽不這樣做?原禮親王昭?對此解釋說:明瑞的自縊,“非不能自拔出,蓋以阿瓦未平,懼無以返命。上亦有全師速出之旨,而路阻不能達,遙望闕庭,進敗維穀,故彷徨輾轉,決計以身殉”。《嘯亭雜錄》卷5,《緬甸歸誠本末》。趙翼亦持此論。乾隆帝也指出:“迨乎屢冒鋒鏑,履險如夷,(明瑞)遂不惜捐軀臨陣。蓋其秉誌堅貞,先有自誓百折不回者,否則文員在軍,如錢受穀、馮光熊等,尚皆隨隊旋歸,並無撓阻,況以將軍統率大眾,更何難回至宛頂哉!”《清高宗實錄》卷808,頁12、13.

    問題很明顯,明瑞是奉旨征緬、滅緬,不取阿瓦,不臣服全緬,不擒獲緬王懵駁押解至京獻俘於皇上,不斬殺緬甸軍政要員,他是不能收兵回朝的。前述三十二年七月初九日和九月十六日的兩道諭旨,對進軍的目的和要求,講得非常清楚,規定很死,不達目的不收兵,連“輕易允降”都在禁止之例,如果明瑞在小猛育突圍歸回,極有可能被定上畏敵貪生兵敗潰逃的欺君違旨大罪。這就是昭?、趙翼所說“懼無以返命”。

    明瑞對其親姑父、當今皇上的威嚴和有時十分任性的脾氣,是相當了解的,而且有切身的體驗。兩年以前,當他就任伊犁將軍時,烏什維吾爾族人民起義,反對辦事大臣、副都統素誠的殘暴壓迫。明瑞統軍往征,曆時半年,才將此事平定,但乾隆帝卻因其未遵旨將起義維吾爾二千餘人盡行斬殺而大發雷霆,連下數諭痛加斥責,並將其和一同辦事的尚書阿桂處以革職留任的處分。明瑞親臨行陣,頂風冒雪,督兵廝殺,曆經辛苦,平定民變,為乾隆帝立下功勞,僅因其顧慮過多斬殺,將生大變,而未立即盡殺出城投降的起義維吾爾人,可算是對皇上一片忠心、與國同戚了,不料反遭天子斥責,革去將軍之職銜。立功受懲,效勞被罰,這怎能不教他閉門深思其中奧妙,結論是,從今以後再不要自作主張違背聖旨,哪怕自己的做法是正確的。看來,當明瑞在小猛育被困彷徨輾轉之時,不會不想到平定烏什起義的教訓,從而促使其下定了自縊報帝的決心。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