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58章 錯攻緬甸敗而後和(8)(2/3)

作者:周遠廉字數:8072更新時間:2019-09-22 00:07:26

    乾隆帝因前征官兵多受瘴害,染病者多,於三十四年正月十三日諭兩廣總督:聞藥材內有阿魏一種,“善能避瘴,番舶多有售者”,廣東省自然易於購買,但假造亂真者不少,令該督“即悉心備辦真正阿魏,務在多多益善”,解往雲南。《清高宗實錄》卷826,頁28.過了五個月,大學士、經略傅恒上奏說:廣東已辦送阿魏三千斤,統計兵數,概行散給。“查沿邊雖有瘴氣,訛傳太甚,人心遂因疑生畏,今使人人得有避瘴良藥,不特實能避瘴,並可釋其疑懼,於軍營大有裨益”。《清高宗實錄》卷830,頁31.

    乾隆帝知道明瑞進攻時,緬兵“寨柵俱用濕木排列,人力驟難摧陷”,很早就諭令多鑄大炮。他說:“因思攻堅之策,莫如用炮,所向無不潰裂”。現在軍行所帶,諒不過子母等炮,其力量未必能如“大炮之得濟”,此外未知曾否帶有其他“炮位,足資應用”。內地所用威遠、大神等炮,重而大,山路崎嶇,長途馱載,不易運送,但滇省產銅,若將物料運赴木邦、鐵壁關、虎踞關等適中之地,選調工匠,就近鑄造,以備軍營之用,“其勢較為便利”。《清高宗實錄》卷803,頁13.傅恒到雲南了解情況後奏稱:“詢問緬匪情形,專恃木柵,抗拒我師,向來用尋常槍炮攻取,無濟於事”。訪聞茂隆廠一帶,有善造大炮之人,將來進兵時,兵弁各帶銅鐵一斤,遇攻柵時,隨地暗鑄大炮,出其不意,自可立破敵寨,用過後,仍可熔化攜帶。乾隆帝讚同其法,批示:“果破一二大寨,亦自如破竹之勢,賊望風而散矣。”《清高宗實錄》卷832,頁11、12.不久,傅恒奏述試鑄之情說:鑄炮工匠,現已熟悉,六月初五日製成大炮一位,用銅二千餘斤,裝大鐵彈子一個,重十六兩,又裝小鐵彈十餘個,各重二兩。豎立木柵於三裏外,安好大炮施發,“炮子直衝木柵,複迸散山石,入土五六尺”。若將鑄炮的模子略為放大,可鑄三千斤重炮。鑄炮的方法和程序是“先分節做成泥坯模子,將模子對縫埋入土坑,然後灌入銅水”,過三個時刻,“炮身可就”。土坯必須自幹,不能用火烘。需預製鐵杆。待鑄炮時,將官員兵役分帶之銅立時熔化,即可鑄成。炮身退熱,約需二日,掘挖土坑,鑽打火門,總計不過四五日,“即可對敵施放,無論木寨磚城,無不應手立破”。乾隆帝讀過奏折後,非常高興,批示:“欣慰覽之”。《清高宗實錄》卷837,頁15、16.

    軍機大臣根據帝旨,安排運送了衝天炮四位及測量儀器的官員和炮手。四川原存九節炮十位,先已解滇四位,現又運去六位及純鐵炮子,不久又因劈山炮“最利軍行”,運去八十位。此外還有京城之神機火器、河南的火箭、湖南的鐵鹿子,雲南亦鑄造了大量槍炮彈藥。

    乾隆帝調撥大量帑銀以供軍需。三十一年楊應琚征緬時,撥銀三百萬兩,三十二年五月明瑞統兵時又撥三百萬兩,到十二月,一年半的時間用銀二百零五萬兩,存銀三百九十四萬餘兩。乾隆帝因兩淮鹽商奏請捐銀一百萬兩交內務府供帝賞賚,命將此銀解運雲南,備軍需之用。三十三年三月任傅恒為經略時,帝諭戶部於各省留協項下,撥銀二百萬兩解運雲南。四月,內務府奏請將廣儲司銀一百五十萬兩交戶部收存備用,乾隆帝下諭說,“現在戶部庫帑充盈”,此銀無需存貯部庫,著解往雲南供以軍需。三十四年二月傅恒離京出征時,雲南巡撫明德因辦理軍需,請撥銀三百萬兩備用,帝以江寧藩庫有“曆年積存銀兩”,命撥其銀二百萬兩解滇,又令戶部另運銀一百萬兩前往。過了四個月,六月中,乾隆帝又下諭:內務府廣儲司“積存銀兩既多”,撥銀一百萬兩交戶部存貯。“但部庫帑藏亦甚充裕”,此銀即備撥滇省軍需之用。《清高宗實錄》卷786,頁12,卷801,頁11,卷806,頁13,卷811,頁7,卷829,頁15,卷837,頁9.以上共撥銀一千三百五十萬兩運往雲南,還有戶部備用銀一百萬兩,確係充裕,足供軍需之用。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