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58章 錯攻緬甸敗而後和(8)(1/3)

作者:周遠廉字數:8072更新時間:2019-09-22 00:07:26

    他在舒赫德二人之奏折上批示:“朕早知爾等必為此無恥之見,大非矣。且舒赫德臨去時朕未曾麵諭乎?汝一離朕前,必有乖張之事,竟是不知改之庸愚耳!”同日,四月十九日,他又諭軍機大臣:“舒赫德、鄂寧所奏密陳情形一折,深屬乖謬”,“若所稱招致緬夷一節,更屬無恥,大出意料之外”。“舒赫德在京,受朕調度,承辦諸事,頗能盡心,而一離朕前,即有此冒昧乖張之舉,實難倚任。舒赫德、鄂寧,俱著傳旨申飭,……二人即一同馳驛,作速來京”。《清高宗實錄》卷809,頁10、11、13、14、18、22,卷812,頁5,卷813,頁25.第二日、第三日他又四次下諭,嚴斥二人之奏是“所見大謬”,“甚屬乖張,可鄙可笑”,將二人“交部嚴加議處”,並革去舒赫德尚書和參讚大臣之職,不久賞給舒赫德都統職銜,赴烏什任辦事大臣,將鄂寧降補福建巡撫。

    三十三年六月初四日,協辦大學士、公、副將軍阿裏袞關於緬甸乞和的奏折送到北京。阿裏袞奏稱:五月十六日,遊擊巴勒塔等押送被緬軍於木邦俘獲的貴州兵許爾功等人,來到永昌,許帶有緬甸“乞降文書”和楊重英之書及許之供折。據許爾功供稱:被俘至阿瓦後,分給被俘清官使用,“聞緬酋懵駁之母,不願與天朝打仗,時常勸沮伊子。懵駁與其屬下頭人等,聞大兵到來,亦皆望風生畏,是以商議乞降”。楊重英所呈之書稱:被俘後解到阿瓦,“詎料緬王不殺,屢有投誠之議,且緬國各頭目,俱願投誠。……如蒙允準,望即差官兵持文前來,該國即辦貢物,遣令緬目,同楊重英等解送前來。”《清高宗實錄》卷812,頁5、6.

    緬人“乞降文書”是緬王的掌事官寫的,其書說:

    “暹羅國、得楞國、得懷國、白古國、一勘國、罕紀國、結砦國、大耳國及金銀寶石廠、飛刀、飛馬、飛人有福好善之王殿下掌事官,拜書領兵元帥:昔吳尚賢至阿瓦,敬述大皇帝仁慈樂善,我緬王用是具禮致貢,蒙賜緞帛、玉器,自是商旅相通,初無仇隙。近因木邦、蠻暮土司從中播弄,興兵爭戰,致彼此損傷人馬。今特投文敘明顛末,請循古禮,貢賜往來,永息幹戈。”《聖武記》卷6,《乾隆征緬甸記下》。

    緬王掌事官所寫的“乞和”文書,追述早年吳尚賢促成中緬和好通商之情,將此次戰爭歸咎於木邦土司之播弄,未言清政府貪功開釁之過,請求恢複朝貢關係,罷兵和好,“永息幹戈”,應當說確是誠意議好。可是,乾隆帝卻因其僅遣被俘掠兵丁送書投獻,緬王未“束身歸命”,又未“專遣大頭目齎表前來”,而認為其“甚屬狡猾,殊難憑信”,“顯係嚐試於我”,拒而不許。《清高宗實錄》卷812,頁7、8.

    二、廣調兵馬撥銀千萬兩大舉攻緬。

    乾隆皇帝拒絕了舒赫德、鄂寧停兵議和的建議,不允緬甸“求降”,廣調兵馬,趕運糧草器械,準備大舉進攻臣服全緬。

    早在乾隆三十三年正月二十六日,他即因將軍明瑞“懸軍深入,接應最為緊要”,而諭派北京滿兵六千和索倫兵一千名備馬一萬匹。《清高宗實錄》卷803,頁22、27,卷804,頁41.二月初五日,即明瑞敗死小猛育之前五日,他諭軍機大臣:福建水師兵丁,於駕駛戰船等事,素稱精熟,著於沿海營伍內,預行簡選利捷諳練兵丁,酌派三千名,以備應用,待再降諭旨時,即令漳州總兵葉向德領往永昌。過了三天,二月初八日,他又下諭:征緬需用水師兵丁,吉林兵“平日渡河戰陣,勇敢得力”,調熟習水性能造船之兵一千名,令明亮帶領來京,領往雲南。同日他又諭令雲南巡撫鄂寧備辦造船所需一切物料。同月十三日,他因“綠營兵甚為無用”,調荊州滿兵二千五百名、成都滿兵一千五百名,令其迅往永昌。十五日得悉木邦失陷,乾隆帝諭增派索倫兵一千名,前往雲南。其後,又增遣索倫兵一千名、厄魯特兵一千、四川瓦寺和雜穀士兵二千名,增成都、荊州滿兵二千名,以上增派滿兵九千名、索倫兵三千名、福建水師三千、瓦寺士兵二千,厄魯特兵一千,共增兵一萬八千名,加上雲南兵一萬六千、川兵七千、貴州兵四千餘,滿漢官兵多達四萬餘人,備有馬騾六萬餘匹。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