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二節停戰議貢中安和好。(1)(1/3)

作者:周遠廉字數:8054更新時間:2019-09-22 00:07:30

    一、“天厭黎氏”不再發兵。

    乾隆五十四年正月二十五日,兩廣總督孫士毅呈報兵敗的奏折送到了皇宮。孫奏稱:正月初二日,黎維祁來告,其派往防守黎城以南之黎兵被阮軍趕逐,“聲言欲報仇泄恨”。孫即派兵前往迎戰,“詎黎維祁聞阮惠親至,心膽俱裂,手抱幼孩,隨同伊母逃過富良江,眾情慌亂,國民紛紛逃竄”。孫與提督許世亨統兵對抗,但阮軍眾多,“將大兵四麵密圍”,孫“奪圍而出”,“帶兵徐徐由浮橋撤至北岸”,總兵李化龍行至橋心,“失足落水”,提督許世亨,總兵張朝龍、尚維屏,參將楊興龍、王宣、英林及遊擊明柱等未及過橋,現無信息,自係身歿,入關兵丁已有三千數百名。請求皇上將己革職治罪,“以為調度乖方者戒”。②《清高宗實錄》卷1321,頁16―20,17、18.

    孫士毅顯然隱瞞了自己貪生怕死匆匆潰逃的真實情形。他本來是慌不擇路棄眾而逃,哪裏是“奪圍而出”,帶兵徐徐過浮橋!總兵李化龍身經攻緬、平金川、剿台灣等多次大戰,屢立軍功,由都司升至總兵,並非三歲小孩,怎能行至橋心失足落水,分明是被逃兵敗將擠壓推倒落江而亡。許世亨等之所以“未及過橋”,原因不難查明,這就是他們無橋可過,因為浮橋被惟知保全自己生命的總督大人下令砍斷了。孫士毅不愧是進士出身善寫奏折之軍機章京,把自己貪功違旨、輕敵喪師、畏死潰逃的特大罪狀,縮小、修飾為調度乖方的過失,其言可恥,其心應誅。

    乾隆帝於正月二十五日讀過孫士毅的奏折後,立即下諭給軍機大臣,講了五個問題。其一,失利之因。孫士毅若遵撤兵之旨,官兵早已進關,就不會有此波折。此乃孫貪圖功勳,“希冀阮惠等悔罪投出,以臻全美”。其二,善全國體。孫士毅為“軍營總統之人”,萬萬不可稍為冒險,許世亨係提督大員,亦關緊要,“總以完師撤回,善全國體為要”,孫與許世亨二人務宜加意慎重,率領官兵,妥速進關。其三,加強邊防。阮惠等諒不敢竟至我朝邊界,但關隘一帶,亦須安頓兵力,孫永清已調兵一千餘名,合原有防兵共三千名,如若不敷,即於附近各營抽調。其四,寬慰總督。一向行軍之際,不能一往順利,新疆西師之役,大、小金川之戰,亦皆小有挫失,旋即成功。此次孫士毅帶兵出關,成功太易,故有此波折,所請革職治罪之處,毋庸置議。此事乃出自意外,非孫冒昧之罪。其五,征阮與否,尚未決策。此次阮惠等人膽敢“前來截擾”,致有此波折,“安知非阮惠自取夷滅”。待孫士毅帶領大兵安全回關,“將來辦與不辦,操縱在我,自可徐為酌定”。②。

    過了一天,正月二十六日,乾隆帝再下一諭,其基調與上諭在兩個方麵有了重大的改變。一為言孫之過,削其封爵。阮惠興兵逐主,天朝理應字小存亡,故遣孫士毅就近籌辦。孫陸續奏述安南臣民願效前驅情形,自請統兵出關,以其“所見甚正”,降旨允行。孫出關後屢奏捷訊,不及一月,收複黎城,冊封黎維祁。因其辦理此事,“為天朝字小存亡,體統所關,厥功甚巨”,“且漢大臣中有此全才,能為國家帶兵宣力者”,自應特施殊恩,故晉封孫為公爵,賞給紅寶石帽頂,並諭孫“作速撤兵”。孫士毅若遵照諭旨,迅即撤回,則早已安全進關,乃其耽延一月有餘,致阮軍“乘間複發”。蓋由孫士毅希冀阮惠投降,或被旁人縛送,“意存貪功”,“因有此意外之變,朕與孫士毅均不能辭咎”。而且,阮惠過去既然撤至富春,複率眾前至黎城,絕非旦夕所能糾集,孫何不留心偵察,預為布置,待敵兵已至,始行迎堵,“橋座又複中斷,致損官兵”,“究係孫士毅成功後,不無自滿之心,稍存大意,有此挫折”。孫士毅前封公爵及所賞紅寶石帽頂,“俱著撤回”,來京另行委用,兩廣總督著令福康安擔任。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