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二節停戰議貢中安和好。(2)(2/3)

作者:周遠廉字數:7696更新時間:2019-09-22 00:07:31

    福康安接到帝諭之後,經過調查思考,向帝奏稱:黎維祁“係一童昏豎,不足憐惜,其國中亦並無愛戴故主者”。“阮惠既欲號召國人,自必仰藉天朝聲勢,其畏懼震懾,似非虛假”。但其曾抗拒天兵,此時未便即允其降,“當於拒絕之中,予以轉旋之路”。④《清高宗實錄》卷1325,頁11、12,12.福康安之奏,既充分理解了皇上不再出兵之旨,又符合安南國情,指出阮興黎亡之必然結局,主張允貢許和,但需有所拒絕,又予轉旋,以保持天朝尊嚴。乾隆帝於三月二十四日讀到此折後,下諭給軍機大臣,讚揚福康安所奏“大端已得,隻可如此辦理”。④。

    阮惠從曆次奏請之中,諒必也揣摩透了天朝大皇帝的性格和脾氣,故盡量“恭順”和“懇切”。他采取了一個重大的行動,派遣親侄阮光顯齎表抵關“乞降”求貢,並籲懇進京入覲。表文大意是:“言(己家)守廣南已九世,與安南敵國,非君臣,且蠻觸自爭,非抗中國。請來年親覲京師,並願立廟國中,祀死綏將士。”善於理解帝旨力主許貢的協辦大學士、兩廣總督、一等嘉勇公福康安,立即上奏朝廷。乾隆帝抓住這一時機,決定許貢允降了。他於五月初三日看到福康安之奏後,諭軍機大臣:阮惠遣伊親侄求降進表,“其情詞迫切,實屬出於至誠,已另降敕諭,令福康安宣示,看來此事即可完結”。《清高宗實錄》卷1328,頁4;《聖武記》卷6,《乾隆征撫安南記》。

    乾隆帝於五月初三日寫成頒予阮惠之敕,引錄了奏表中的重要內容,宣布了帝對阮惠(表文稱阮光平)求貢之事的處理意見,現摘錄如下:

    “敕諭安南阮光平知悉。據協辦大學士、兩廣總督、公福康安等奏,爾遣親侄阮光顯,敬齎表貢,抵關乞降等語,將原表呈覽。朕閱爾表內稱:爾先有廣南之地,非與黎氏有上下之分。上年曾遣人叩關,備陳與黎氏釁緣由,邊臣駁書,不即遽達。嗣官兵出關征剿,直抵黎城,爾於今年正月前至黎城,欲向黎維祁詢問籲請大兵之故,不料官兵一見爾眾,奮勇殺戮,爾手下人等猝難束手就縛,又值江橋拆斷,官兵致有損傷,不勝惶懼,已屢次遣人叩關請罪,並送回未出官兵,其戕害提鎮之人,業目睹正法。本應躬詣闕廷,陳情請罪,因國內初罹兵革,人情惶惑,尚未安集,謹遣親侄阮光顯隨表入覲。並據阮光顯稟稱,爾俟國事稍定,尚乞親身到京瞻覲,等語。……(黎氏臣事天朝,被爾所滅,故發兵,字小存亡,並以天厭黎氏,令孫士毅撤兵)爾以安南頭目,敢於抗拒官兵,戕害提鎮大員,獲罪甚重,是以將福康安調任兩廣總督,原令調集各路大兵,整軍問罪。但念爾屢次遣人叩闕請罪,是爾尚知畏懼天朝,朕憐汝誠心悔罪,已往之事,不複深究矣。但非親身詣闕,請罪乞恩,僅遣爾侄阮光顯隨表入覲,遽思仰邀封號,天朝無此體製。爾既未列藩服,所有貢物亦未便收納,著仍發交領回。如爾必欲輸誠納款,乾隆五十五年八月,屆朕八旬萬壽,維時距今又越年餘,爾國內亦當安集,爾即可稟知督臣,親自赴京籲懇,以遂瞻雲就日之私。再於安南地方代為許世亨等建立祠宇,春秋虔祭,庶可稍贖前愆。屆時朕鑒爾畏感悃忱,自必格外加恩,或即封以王爵,世世子孫,可以長守安南。彼時再呈進貢物,亦即可賞收,仍當加之厚賜,以示優眷。……茲特賜爾珍珠手串一掛,爾當祗承恩命,計程於明年六七月內至京,親詣闕廷懇請,以冀永承渥眷,勉之,欽哉。特諭。”《清高宗實錄》卷1328,頁4―8.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