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72章 林爽文起兵反清乾隆帝遣軍征剿(1)(1/5)

作者:周遠廉字數:13756更新時間:2019-09-22 00:07:36

    第一節“廟謨”錯謬台灣幾失。

    一、低估危局天子決策失誤。

    乾隆年間,雖然進入了皇上所謂之“全盛之時”,但由於長期以來土地兼並和封建統治階級的腐朽及其對人民剝削、壓迫的加重,各族人民反封建的鬥爭也在迅速發展,像乾隆三十年新疆的烏什維吾爾族人民起義,三十九年山東臨清白蓮教支派清水教首領王倫領導的起義,四十六年、四十九年甘肅循化蘇四十三、田五領導的撒拉族、回族人民的起義,等等,規模都比較大。各地秘密結社也很流行,不斷發生民變和抗租,但規模最大的還是台灣林爽文、莊大田領導的起義。現將其情敘述如下。

    乾隆五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閩浙總督常青呈報台灣林爽文起義的奏折,送到七十六歲的乾隆皇帝麵前。常青奏:“台灣彰化縣賊匪林爽文結黨擾害地方,十一月二十七日知縣俞峻在大墩拿賊遇害,縣城失陷。臣聞信,飛谘水師提臣黃仕簡領兵二千名,由鹿耳門飛渡進剿,並派副將、參將、都司等,帶兵分路夾攻。臣駐泉州,與陸路提臣任承恩居中調度,委金門鎮總兵羅英笈赴廈門彈壓,飭沿海州縣防範,谘廣東、浙江督撫嚴查海口堵拿。”

    第二日,十二月二十八日,常青之折又到。常青奏:台灣郡城緊要,已派陸路提督任承恩領標兵一千二百名於鹿耳門前進,並撥各營兵候調,“先為保守郡城計”,且與水師提督聲勢相援。“臣於泉州、蚶江、廈門等處往來督察,派道府經理糧餉。……鹿耳門為台地咽喉,尤須厚集兵力,現添派各標營兵,候風出口”。

    乾隆帝讀過奏折後批示:“總以鎮靜內地為要。看爾等俱屬張皇失措,為此朕卻牽念。台灣常有此等事,此次何至爾等如是張皇恐懼。”“看來爾等皆過於張皇矣。豈有因一匪犯,使闔省以及鄰疆,皆懷恐懼之理。”②。

    身為福建、浙江二省之長的封疆大吏常青總督,連上奏折,呈述軍情緊急,一再調兵遣將,渡海征剿,而君臨天下的皇上弘曆,卻指責其“張皇失措”,恐懼萬分,將林爽文起事看成是以往台灣常有的小型械鬥,不須大動幹戈。究竟是常青誇大其詞小題大做,還是乾隆帝低估敵情判斷失誤,這就要由曆史來作出結論了。事實證明,乾隆帝對台灣府形勢的判斷,是十分錯誤的。

    他在三個主要問題的分析上出了差錯。其一,民風不明。台灣自康熙二十二年為清軍統一以後,設台灣府,隸於福建,下轄台灣、鳳山、彰化、諸羅四縣,府治在台灣縣城。台灣府南北長二千八百餘裏,東西五百餘裏,橫亙海中,距澎湖約二百裏,離廈門約五百裏。台灣府居民包括土著高山族和福建及廣東漳州、泉州、潮州等沿海州縣移入台灣的漢民。移民多係違禁私渡,許多人曆盡艱險才到達台島,清廷又在相當長時間內禁止移民的妻室兒女入台,使很多移民是孤身在台。他們還要冒著被“生番”襲掠的危險,在煙瘴侵襲的惡劣條件下開荒墾地,經過許多磨難才將荒地墾熟,安居務農。這樣一來,移民的反抗精神自然相當強烈,因為,他們經過了險惡條件的磨煉,好不容易才擁有了自己的莊房和田地,即使是佃農,也擁有永佃權,收入遠遠高於內地,誰要侵犯他們的利益,他們必然拚死相抗。為了生存,為了不受人欺侮,台民往往結社成派,地區觀念很強,閩粵移民之間,以及閩粵內部各州縣移民之間,常生械鬥,抗官殺吏之事變層出不窮,使不少官員視台灣為難治之地。到了乾隆中年以後,這種情形更日益突出。原禮親王昭?對此評述說:

    “六十餘年以來(雍正以後),地大物博,俗日益淫侈,奸宄遂媒孽其間,官斯土者,又日事削。會漳、泉二府人之僑居者,各分氣類,械鬥至數萬人,官吏不能彈治,水師提督公黃仕簡率兵至,以虛聲脅和,始解散。自是民狃於為亂,豎旗結盟,公行無忌。淡水同知潘凱者,方在署,忽報城外有無名屍當驗,甫出城,即為人所殺,並胥吏殲焉,……民益輕官吏。”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