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72章 林爽文起兵反清乾隆帝遣軍征剿(1)(2/5)

作者:周遠廉字數:13756更新時間:2019-09-22 00:07:36

    曾在征剿林爽文起義時為閩浙總督李侍堯幕僚的史家趙翼,對此作了更為精辟的概括。他說:

    “台灣不宜有亂也,土沃產阜,耕一餘三,海外科徭簡,夜戶不閉。然而未嚐三十年不亂,其亂非外寇,而皆內賊,朱一貴、林爽文其尤著者也。……漳、泉、惠、潮之民日眾,寄籍分黨,蘖牙其間,守土官又日削之,於是民益 輕視吏。及其樹幟械鬥,動以萬計,將士不能彈治,惟以虛聲脅和,於是民益輕視兵。”

    對於台民“輕生好勇,慷慨悲歌”,敢於反抗的精神,乾隆帝是知之太少了。

    乾隆帝判斷的另外兩個失誤,是低估了林爽文起義的勢力,誇大了官兵的軍威。他在指責閩浙總督常青“紛紛調遣,跡涉張皇”的諭旨中宣稱:“賊匪幺麽烏合,黃仕簡到彼,督率該鎮道,盡力堵禦,無難立就撲滅。”這真是既不知彼,又不知己,簡直是胡言亂語。

    林爽文等起義人員,絕非可以輕易消滅的小股“殘匪”之烏合之眾,而是經過長期醞釀擁有深厚群眾基礎的反清義軍。林爽文原是福建漳州府平和縣人,於乾隆三十八年十六歲時隨父遷至台灣府彰化縣大裏莊居住。林爽文趕過車,當過縣衙門捕役,但更多的時間是務農墾田,家產日益富裕。莊子距縣城二十餘裏,逼近內山,溪流交錯。乾隆四十八年平和縣人嚴煙到達台灣,傳天地會,林爽文待其為客,隨從入會。彰化縣的劉升、陳泮、王芬,諸羅縣的楊光勳、黃鍾,淡水的林小文、王作,鳳山縣的莊大田等,相繼入會。莊大田也是平和縣人,隨父渡台,初寄籍於諸羅,後遷至鳳山仔港莊,力農致富,周恤貧窮,以俠義聞於鄉,與林爽文時通書信,成為莫逆之交。天地會的影響迅速擴大,會員急劇增多。

    與此相反的是官兵的實力卻在不斷減弱。此時,清在台灣設有總兵官一員,駐府治,副將一員,駐彰化,左營守備駐諸羅,右營守備駐竹塹,共轄兵一萬二千六百七十名。另有水師副將一員,統兵二千名,駐澎湖。台灣這一萬二千餘名兵士,皆從內地派撥,調自福建各營,三年一換,不用台民。台灣吏治敗壞,營伍廢弛,不僅府州縣官貪婪不法,總兵、副將等武官亦大謀私利,聚斂錢財。他們采取的主要斂銀手段是賣放戎兵,將大批兵士私遣歸返內地貿易,收受賄銀,留在台灣的兵卒,亦令其每月繳錢,聽其在營外住宿,“開賭窩娼,販賣私鹽”,“經年並不操演”,以致“存營兵少”,號稱額兵一萬餘,實僅有兵數千,而且,技藝生疏,怯戰畏敵。

    乾隆帝要想以這衰朽不堪的幾千名弱卒,去打壓眾達數萬的義軍,而且要求立即撲滅,豈不是白日做夢。他這一決策的失誤,自然會嚴重地影響軍事進剿。

    二、兩提督擁兵觀望畏縮不前。

    乾隆五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即皇上看過閩浙總督常青第一次呈報台灣林爽文起義之折的第二天,福建陸路提督任承恩之折又送到京師。任承恩奏:彰化縣被林爽文攻陷,俟督臣到泉州時,“臣即登舟渡台”。“台灣賊即彰州頑民,屢次滋事,懇簡重臣到閩督辦”。乾隆帝沒有冷靜思考為什麽任承恩會提出請派欽差大臣的要求。須知,任之此奏,是擔有風險的,一則會被皇上認為自己無能,堂堂執掌一省綠營軍隊之大帥,竟然對付不了區區烏合之眾;再則也會開罪於頂頭上司閩浙總督常青,惹怒統率駐防八旗的福州將軍恒瑞,求派重臣來台,自然是意味著閩浙總督與福州將軍是屍位素餐,難勝敵軍,才有此請,這兩位大臣豈能不找機會對己報複?如果不是軍情緊急,台局危險,任承恩是不會如此冒昧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