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74章 林爽文起兵反清乾隆帝遣軍征剿(3)(2/5)

作者:周遠廉字數:14324更新時間:2019-09-22 00:07:37

    乾隆皇帝對征台之役,還做了如下幾個方麵的工作。其一,申斥恒瑞的增兵之請。參讚大臣、福州將軍恒瑞於乾隆五十二年十月上奏:“現在賊勢甚大,各處占據。臣所領兵五千,僅能防守鹽水港等處,若欲暫守已經恢複各地方與接續後路,即需兵二三萬,欲搗大裏等處賊巢,亦需兵二三萬,方能集事。”乾隆帝閱過此折後十分生氣,於十一月初五日降旨,斥責恒瑞“少不更事,怯懦無能,是以遇事張皇,茫無定見”,著福康安即令恒瑞來京候旨。④。

    其二,強調此戰必能獲勝之因。他以金川之役加以比較,詳述征台之役定能取勝。他說:從前平定金川,前後調兵十萬,“此次剿捕台灣賊匪”,福建前後調派滿漢官兵二萬餘名,廣東一萬三四千名,浙江、四川、貴州、廣西、湖南、湖北之兵一萬四五千名,加上台灣原設額兵萬餘,“統計已五萬餘名,兵力實為厚集”。況且金川係土司地方,“番眾久經生聚”,地勢險隘,碉卡林立,而官兵深入攻剿,直搗“巢穴”,展拓疆宇,隸我版圖,不過需兵十萬,即克奏朕功。今台灣本屬內地,林爽文等不過編戶細民,“糾眾倡亂,一時蟻聚”,且泉州、廣東義民,皆屬急公效義,“較之平定金川,難易奚啻倍蓰”。“剿賊製勝之道,全在主將之一心,如能立誌堅定,胸有成算,則運籌決勝,自當所向無前,將士等亦俱勇氣百倍”。若將兵之人,先就心存猶豫,中無把握,“即使增益多兵,亦難望其勇往得力。福康安當堅持定見”。

    其三,籌集大量銀米。乾隆五十二年十月初五日,乾隆帝下諭:台灣正在用兵,“所有軍需等項,動用較多”,著該部於鄰近福建各省撥銀三百萬兩,迅速解往閩省備用。不久,廣東省洋商潘文嚴、鹽商李念德等奏捐餉銀五十萬兩,山東、長蘆鹽商捐銀五十萬兩,兩浙鹽商何永和等捐銀七十萬兩,兩淮鹽商江廣達等捐銀二百萬兩,以供軍需及犒賞之用,乾隆帝皆降諭收納獎勉各商。他還降旨,於浙江、江西、江南、四川、湖廣等省派辦米一百餘萬石,運往福建,供應軍糧,救濟台灣災民貧民。

    其四,嘉獎“義民”,招撫良民,勸散脅從。由於曆史的原因,移住台灣的粵民和福建泉州的移民,與彰州移民之間,隔閡較深,常起械鬥,林爽文起義後,粵民尤其是住居山毛一百餘村莊的數萬粵民,堅決支持官兵反對義軍。泉民起初也很少加入天地會,很少參加義軍,史稱“爽文本漳籍,故泉人不從亂”。義軍攻下彰化後,遣官來鹿仔港收稅,“泉民林湊等起義,一鼓擒之,故彰化海口未失,賊所畏惟泉人也”。黃仕簡、任承恩提兵至台,“泉人爭思助官兵殺賊,兩提督不知驅策,觀望逡巡,坐失事機”,故義軍乘勢“蠶食各村,脅其不從者輒焚掠,於是泉人亦弭耳附於賊。泉人附,而賊勢遂不可支,旬日十餘萬”。

    乾隆帝雖遠在萬裏之外,且從未到過福建、台灣,但憑其多年執政的經驗和能力,很早就看出了爭取粵民、泉民的重要,把它當做摧垮義軍的必具條件之一。早在乾隆五十二年四月,他就指令閩浙總督李侍堯撥運大量銀米至台,賑濟貧民饑民,發給予林爽文部作戰的鄉勇義民,以免他們“去而從賊”或“窮極攘奪”。七月二十九日,他又諭軍機大臣:“白石湖山內賊匪,經徐鼎士等帶兵搜捕,並令兵役義民人等開誠撫慰,即有扶腋歸順者三千餘人,鹿、金包裏等處,又招出難民千餘人,俱經該副將送各莊安業,可見賊黨雖眾,如果能設法招徠,剿撫互用,無難即行解散。”

    第三天,八月初一日,他再諭軍機大臣:“彰化等處賊匪屯聚,雖據稱有一二十萬人,但係被賊用威迫脅,勉強聽從,不過烏合之眾,今經藍元枚傳旨曉諭,即有民人從賊巢投出,自訴並非賊黨。該參讚詳加開導,諭以擒殺賊匪,立功自效,皆知歡欣鼓舞,共慶更生,是賊匪雖眾,易聚亦易散,若能設法招徠,自當紛紛投出,賊黨日就解散。”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