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75章 林爽文起兵反清乾隆帝遣軍征剿(4)(3/5)

作者:周遠廉字數:14610更新時間:2019-09-22 00:07:37

    特別使乾隆帝感動不已的是柴大紀拒離諸羅。由於義軍長期圍困、猛烈攻擊和將軍常青等怯戰畏敵不敢進援,諸羅縣城糧盡援絕旦夕不保,乾隆帝思考再三,決定讓官兵退出諸羅。八月二十七日,他諭軍機大臣:“諸羅被賊攻圍緊急,柴大紀督率兵民,竭力捍禦,甚屬奮勉。萬一賊匪猖獗”,援應之兵未能會合,諸羅糧食匱乏,火藥不給,實有難支之勢,則柴大紀當酌量情形,竟率領兵民,出城力戰,“將賊匪乘勢剿殺,突圍而出”,不可拘泥城存與存,城亡與亡之見,固守弗去,“致有意外之虞,既於體統有傷,且轉足以長賊人之氣,於事無益。柴大紀務須審度機宜,完師整旅,方為兩全”。

    按常情而論,當諸羅處於這樣一發千鈞的危急關頭時,皇上沒有漠視將士黎民之安危,不責令守臣盲目死守聽其滅亡,而是下達完師突圍之旨,這對於圍城之中官民來說,尤其是對負有守城之責的參讚大臣、提督、總兵官柴大紀來說,簡直是絕路逢生,如同得到了救命符一樣,定會急急忙忙設法突圍,擺脫城破人亡死於敵兵刀下之禍。但是,出乎皇上和京中文武大臣的意料,柴大紀卻拒絕離城出走,呈上奏疏,寧願與城民共守危城。

    柴大紀的奏折於十一月初九日送到皇上麵前。柴大紀奏:

    “接到常青劄稱:昨已有旨交柴大紀,不必拘泥守城存亡之見,設遇緊急,即帶兵殺出縣城,再圖進取,等因。惟思諸羅地處台灣南北之中,其縣城四麵堆土,種竹作圍,本難為守。前此克複後,環營開溝,並堆短牆,安設炮位營盤,甚屬堅固,若一旦棄之而去,則城池營盤大炮均為賊匪所據,恐賊勢益張,鹽水港、笨港兩路之兵,均難駐守。且城廂內外住居百姓,及各莊避難入城者,共有四萬餘人,至今協力守禦,並捐助軍糧,急公向義,實不忍將此數萬生靈,盡付逆賊毒手。現在恒瑞駐鹽水港,普吉保駐元長莊,距諸羅俱不過三四十裏,三方鼎峙,聲勢壯盛,惟有竭力保守縣城,以待援兵齊集,並力進剿。”

    乾隆皇帝讀過此折,萬分感動,立即下達長諭,對柴百般褒獎,厚加封賞。他說:

    “所奏忠肝義膽,披覽之下,為之墜淚,前因新改嘉義之諸羅,屢次被賊滋擾,……惟恐柴大紀激於忠憤,堅守城存與存城亡與亡之義,固守弗去,是以降旨令柴大紀酌量情形,如力有難支,不妨率領官兵整隊而出,並因該處義民幫同柴大紀守城殺賊,甚為出力,……(令柴)務將城內義民及其家屬妥為捍衛,先行送出。……而柴大紀以縣城一切守禦事宜,久經布置周密,且因縣城內外居民甚多,不忍將數萬生靈委之於賊,立意堅守,以待援應。是其保護闔縣民人,與朕軫念義民多方愛護之意,適相吻合,所謂我君臣各盡其義也。柴大紀力捍圍城,且能乘間殺賊,已屬奮勇可嘉,今接奉前旨,若即全師而出,亦係遵旨而行,未為不可。而柴大紀被圍日久,心誌益堅,勉勵兵民,忍饑固守,惟知以國事民生為重,古之名將,何以加之。柴大紀在台灣剿捕賊匪,勞績最著,即守城一節,其功甚大,本欲俟大功告竣後優加封賞,今伊如此係念民生,忠良激發,為國家出力,尤堪嘉獎,柴大紀著即封為一等義勇伯,世襲罔替,並著浙江巡撫琅賞給伊家屬銀一萬兩,用示朕軫念勳勞錫爵酬庸之至意。”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