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76章 詩、書、文、語兼長文武雙全(1)(3/3)

作者:周遠廉字數:7518更新時間:2019-09-22 00:07:38

    從來救災無善政,盡予心力勤谘諏。”

    又如,同月寫的喜得雨水之《禦製西安巡撫何裕誠奏報得雨誌事詩》:

    “西安缺雨非?旱,茲報甘霖?霈施。

    麵麥登場堪接食,黍禾播隴正資滋。

    幸田少望即愜望,以不相宜反相宜。

    豫省依然未沾澤,畢沅焦急為憐之。”③。

    再如乾隆五十一年三月聞安徽太湖縣唐家山出黑米民以充饑而寫的《禦製誌事詩》:

    “草根與樹皮,窮民禦災計。

    敢信賑恤周,遂乃無其事。

    茲接安撫奏,災黎荷天賜。

    挖蕨聊口,得米出不意。

    磨粉攙以粟,煮食充饑餒。

    得千餘石多,而非村居地。

    縣令分給民,不無少接濟。

    並呈其米樣,煮食親嚐試。

    嗟我民食茲,我食先墜淚。

    乾坤德好生,既感既滋愧。

    愧感之不勝,遑忍稱為瑞。

    郵寄諸皇子,令皆知此味。

    孫曾元永識,愛民悉予誌。”

    又如,乾隆五十六年十月,察哈爾都統烏爾圖納遜奏:漠南蒙古蘇尼特兩旗連歲旱荒,自蒙皇恩賑濟後,“雨澤如期,年穀順成,野外滋生楚拉啟勒,甚屬豐稔,比戶俱收藏禦冬,各處就食者,俱回家樂業”。乾隆帝經過考證,認為楚拉啟勒就是皇祖《禦製幾暇格物錄》中所說的沙蓬米,特寫《禦製沙蓬米詩》以誌其事。其詩為:

    “東西蘇尼特,前歲遭?饑。

    由冬至夏秋,雨雪總未滋。

    所賴沙蓬米,沙地自生斯。

    然亦竟因旱,資食遜往時。

    聞之心惻然,遣賑銀米施。

    天恩幸轉旋,膏霖霈如期。

    嗟嗟蒙古眾,乃得免流離。

    蓬米亦稔熟,戶戶粥炊。

    呈來一試嚐,例草根樹皮。

    比望心雖慰,調奕愧自知。”

    乾隆五十八年英國使臣馬嘎爾呢入使清朝,要求建立外交關係通商開市,乾隆皇帝諭令對其從厚接待和賞賜,但拒絕了朝貢開市的要求。五十八年八月初十日,乾隆帝在承德避暑山莊,禦萬樹園大幄次,接受馬嘎爾呢等使者的入覲,賜宴,賞賚禮物,並寫了《禦製紅毛英吉利國王差使臣馬嘎爾呢等奉表貢至誌事詩》,其詩為:

    “博都雅昔修職貢,英吉利今效藎誠。

    豎亥橫章輸近步,祖功宗德逮遙瀛。

    視如常卻心嘉焉,不貴異聽物詡精。

    懷遠薄來而後往,衷深保泰以持盈。”

    這些詩就其音韻格律而言,水平是很低的,有的簡直談不上是詩,但其表述的內容,還是不貧乏的,體現了乾隆帝勤政“愛民”的精神,就此而論,這些詩還可算是中上之作。

    當然,乾隆帝再聰明,再勤奮,也不可能在日理萬機的情況下寫出五萬首詩一千餘篇文章,他之所以能如此的多產,是因為有一些文人學者為其捉刀或潤色。有些詩,他隻是寫了一二句,“謂之詩片”,就叫人謄寫補齊,有的詩文則口授其意令人代作,像沈德、錢陳群、汪由敦、劉統勳、劉綸、於敏中等人,皆係帝之得力詞臣。探花趙翼亦曾參與事,對帝之才學極為讚佩,現將其所記述摘錄如下: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