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2、對矛盾的同一性和鬥爭性之管見(2/5)

作者:徐博涵字數:27656更新時間:2019-09-22 07:56:52

    (一)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即包含有差異的同一。這種包含有差異的共同點或一致性,是整個矛盾同一性的基礎。沒有這個基礎,矛盾對立的雙方既不可能相互依存,也不可能相互轉化。否定共同點或一致性既不符合客觀事實,也不符合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在政治實踐中有可能導致“左”的錯誤。

    另一方麵,單純把“共同點”或“一致性”,即不包含有差異的同一說成是矛盾同一性的“實質”,說什麽“‘同’者共同也,‘一’者一致也”,也是值得商榷的。這等於把辯證的具體同一性歸諸於形而上學的抽象同一性。

    (二)相互依存,相輔相成。這是矛盾同一性或統一性的

    顯著體現。一切對立的事物,不管它們如何對立,總是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的。矛盾的兩個方麵,各以和它對立著的方麵為自己存在的前提,失去了一方,另一方也就不複存在。相互依存恰好是相互鬥爭的反麵。它們也是相反相成的。不相互依存的東西,就無所謂相互鬥爭,反之,不相互鬥爭的東西,也就不相互依存。有人說,相互依存是靜態的同一性,而相互轉化是動態的同一性。其實,相互依存也是在相互鬥爭中實現的,歸根到底也是動態的,靜態隻是相對的。

    (三)相互轉化,包括一事物內部矛盾雙方的相互轉化和新舊事物之間的相互轉化。這是矛盾同一性或統一性的最高體現和充分證明。它無可辯駁地告訴人們,事物內部矛盾著的方麵,不管它們如何對立,它們又都是相互同一或統一的。否則,相互轉化則是不可思議的。實現相互轉化,又是人們揭露矛盾,促進鬥爭的目的。因此,這又是事物矛盾對立雙方之間的一種更加重要的同一性或統一性。有人認為,轉化隻有通過鬥爭才能實現,因此,轉化不僅包含在同一性中,而是同一性與鬥爭性共同形成的,不能把它僅僅歸諸於同一性。如上所述,其實,不僅相互轉化通過鬥爭實現,而且相互依存也是在鬥爭中實現的。如果按照這些同誌的邏輯推論,豈不是要把相互依存也排除在同一性之外了嗎?事實上,矛盾的鬥爭性是普遍的、絕對的,同一性本來就離不開鬥爭性。兩者相互之間也是一對矛盾。它們不僅是對立的,而且也是相互包含、相互滲透、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它們之間並沒有一道萬裏長城使之截然分開。它們之間的差別,誠如相對與絕對的差別一樣,也是相對的。以相互轉化要通過鬥爭實現為理由,否定它是同一性的一種體現,也是不妥當的。相互轉化是同一性的動態表現,但是,它也有相對的靜態。量變過程就是轉化的一種相對的靜態。

    有人依據列寧在《哲學筆記》中說的“從一定觀點看來,在一定條件之下,普遍是個別,個別是普遍。不僅是(1)一切概念和判斷的聯係、不可分割的聯係,而且是(2)一個東西向另一東西的轉化,並且不僅是轉化,而且是(3)對立麵的同一――這就是黑格爾的主要的東西”,認為列寧是把轉化與同一並列的,因而斷言同一性不能包括矛盾對立雙方的相互轉化。按照這些同誌的邏輯,豈不是相互聯係、相互依存也是與同一並列而不能包括在矛盾的同一性之內了嗎?那麽,矛盾的同一性這一概念之中還剩下了什麽呢?隻剩下了異中之“同”的這個“同一”。的確,根據我們的理解,列寧在這些地方所說的“同一”,是按照黑格爾的論述,在這一術語原來意義上使用的概念,即狹義的同一性,而不是廣義的,即我們現在所談論的意義上的同一性。以此為理由否認相互轉化包括在我們現在所說的同一性之內,是難以令人信服的。顯而易見,列寧也在廣義的含義上使用過“同一”這一術語。最能說明這一點的是,他在《談談辯證法問題》一文中認為,對立麵的同一和統一這兩個名詞“在這裏並沒有特別重大的差別。在一定的意義上兩個名詞都是正確的”,但是他比較傾向於用“統一”這個名詞來概括矛盾的同一性這一屬性,說,“它們的‘統一’,也許這樣說更正確些吧?”

    2.矛盾同一性的重要性

    馬克思主義曆來是十分重視矛盾的同一性或統一性的。這充分地體現在列寧的下述論斷之中:“辯證法是一種學說,它研究對立麵怎樣才能夠同一,是怎樣(怎樣成為)同一的――在什麽條件下它們是相互轉化而同一的,――為什麽人的頭腦不應該把這些對立麵看做僵死的、凝固的東西,而應該看做活生生的、有條件的、活動的、相互轉化的東西。”

    (1)在辯證法看來,揭露事物內在矛盾的對立和鬥爭,這並不是目的本身,而僅僅是手段;通過矛盾的鬥爭,解決矛盾,促進事物的轉化,達到在新的基礎上的新的統一,才是目的本身。誠如黑格爾所說,“對於這些固定化了的對立加以揚棄就是理性的唯一興趣”。

    毛澤東同誌密切結合革命的實踐活動,進一步闡明了辯證法的這個目的性思想。他在《矛盾論》中寫道:“隻有現在的和曆史上的反動的統治階級以及為他們服務的形而上學,不是把對立的事物當作生動的、有條件的、可變動的、互相轉化的東西去看,而是當作死的、凝固的東西去看,並且把這種錯誤的看法到處宣傳,迷惑人民群眾,以達其繼續統治的目的。共產黨人的任務就在於揭露反動派和形而上學的錯誤思想,宣傳事物本來的辯證法,促成事物的轉化,達到革命的目的。”他還把這一思想應用於黨內生活,創造性地提出了“團結―批評―團結”的公式。這是辯證哲學的一個根本性的思想。但是長期以來,林彪、“四人幫”一夥卻對毛澤東同誌的這一光輝思想加以歪曲和抹殺。他們鼓吹“鬥爭就是政策”,故意把鬥爭神聖化,似乎鬥爭成了目的。這是與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根本背道而馳的。

    (2)矛盾的鬥爭性無論何時都不能離開同一性而單獨存在。鬥爭性總是與同一性相聯係而展開,總是寓於同一性之中。它們也是一對矛盾,相互之間既是對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轉化的。失去了其中的一方,另一方也就不複存在。排斥任何同一性的絕對的鬥爭性是沒有的。辯證法承認矛盾的鬥爭性是絕對的(這在什麽意義上說,後麵還要談到),但這絕不意味著矛盾對立的雙方毫無同一性而絕對地相互排斥。恩格斯說,“這些對立和區別,雖然存在於自然界中,可是隻具有相對的意義,相反地,它們那些被設想的固定性和絕對意義,則隻不過是被我們人的反思帶進自然界的”。

    毛澤東同誌在《矛盾論》中,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闡明了一些表麵上看來似乎是相互之間隻有排斥和鬥爭的事物,例如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戰爭與和平、生與死等等之間,也是具有同一性的,駁斥了一切關於離開任何同一性的絕對的鬥爭性的說法。這與斯大林在《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一文中隻講對立麵的鬥爭,不講對立麵的同一形成了鮮明的對照。蘇聯1954年出版的《簡明哲學辭典》第4版在“同一性”條目中不指名地指責毛澤東同誌道,“一些人說,和平和戰爭是同一的;另一些人說,在資本主義製度下,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是同一的;等等。這樣簡單地理解同一性其實是濫用黑格爾的術語,孟什維克式的唯心主義者格外熱衷於這種做法。像戰爭與和平、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生和死等等現象不能是同一的,因為它們是根本對立和相互排斥的”,雲雲。這種說法是根本錯誤的,這就是認為事物要麽這樣,要麽那樣,對立麵雙方互不聯係,不存在對立統一關係,完全否定了馬克思主義的同一性觀點。我國一度泛濫的那種把鬥爭性誇大成為可以脫離同一性的絕對的對立和鬥爭的觀點,既不符合馬克思列寧主義,也根本違背毛澤東同誌的曆來教導,是完全錯誤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