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3、生產力標準與姓“社”和姓“資”(1/2)

作者:徐博涵字數:3814更新時間:2019-09-22 07:57:01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改革的征途上幾乎每前進一步都有一個問題即姓“社”姓“資”的問題困擾著人們。由於長期以來形成的恐“資”病,人們往往在明顯有利於我國現階段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改革措施麵前,猶豫不決,裹足不前。黨的十三大明確提出了生產力標準的問題,終於使我們找到了從根本上擺脫這種困境的鑰匙。生產力標準,是鞏固、完善、深化改革,轉變觀念,樹立新的思維方式的強大思想武器。那麽,生產力標準與姓“社”姓“資”的問題究竟是什麽關係呢?

    生產力標準與姓“社”姓“資”的問題,首先是兩個相互有聯係而又不同的價值取向。生產力標準說的是,生產力是一切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衡量一個社會發展的狀況究竟如何,是高是低,是好是壞,檢驗一種生產關係或者上層建築是先進還是落後或者反動,一種經濟體製或者政治體製是優越或是過時,一種路線、方針、政策是正確抑或錯誤,歸根到底要以在當時具體曆史條件下是否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作為評判的根本標準。它是估量一切社會現象價值的最高尺度。而姓“社”姓“資”的問題,說的是某一社會、某種社會經濟、政治製度、某種社會意識形態是屬於何種性質的問題。

    以上兩種價值取向,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係和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實踐中,從根本上說是統一的。把二者根本對立起來的觀點是錯誤的。

    馬克思主義的曆史唯物主義理論曆來認為,社會物質生產是一切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由於社會物質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社會才逐步由低級向高級發展,人們之間的經濟、政治、思想關係,最終取決於社會物質生產發展的程度,其價值的判定,不能從抽象的概念、原則出發,歸根到底必須以是否適合於生產力的發展作為根本標準;人類社會發展到資本主義時代以後,由於社會化大生產的發育、成長,一個與之相適應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製度必將代替資本主義製度。因此,曆史唯物主義理論是以科學社會主義學說作為自己的理論結論的。離開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目標,曆史唯物主義理論就會被曲解為“運動就是一切,而目標是微不足道的”的蒼白理論。另一方麵,科學社會主義學說與曆史上種種空想社會主義思想的根本區別,就在於後者都是離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企圖從抽象的社會公平原則或者人類的所謂理智、良心等等出發,期望實現公有製的理想社會,因而,最終都陷入了空想的絕境之中。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之所以是科學,就在於它以曆史唯物主義理論為基礎,把社會主義理想和概念,總是同發達的社會生產力聯結在一起。總之,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係中,第一種價值取向是以第二種價值取向為歸宿和落腳點,而第二種價值取向又是以第一種價值取向作為前提和基礎。革命的務實主義與革命的理想主義是相統一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