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六十一章 秦陵探秘(2)(1/5)

作者:趙青杉字數:13862更新時間:2023-04-14 19:23:00

    (感謝“葉念零”的盟主打賞,三合一,一章加更,兩章正常更新,字數略少,下章補齊,從今天起,麵對電腦,夜夜修仙,做一個不欠更的男人)

    成默將瓦片掃掉,出現在成默眼前的是一片金燦燦的青銅,即便在夜晚,也與旁邊黑色的瓦片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倘若換了一個人在這裏,看到青銅屋頂根本不會有什麽反應。就算是成默,如果沒有看過楊教授的書,如果不是父親很可能研究過秦始皇陵墓的建築,也許同樣會忽略過去,一定不會如此的詫異。

    畢竟青銅在秦始皇陵墓隨處可見,屋頂用青銅做的,也沒什麽好奇怪的吧?青銅“電梯”都出現了,青銅屋頂相比之下一點都不玄幻,有什麽好值得驚訝的?

    大驚小怪而已。

    在進入遺跡之地之後,其實成默也和大多數人一樣,會因為身處遺跡之地,對周遭發生的一切“奇怪”的事情,認為是理所當然,會動的陶俑,會重現曆史的迷宮房間,會追的人雞飛狗跳的蚣蝮,因為這是裏世界。

    可父親的調查讓成默警覺起來,因此對享堂上方出現了金屬製的屋頂而產生了一絲懷疑,要知道眼前的狀況完全不符合書上對秦朝建築的建造工藝的描述。

    按道理來說,他看見的應該是一片灰色的由亂麻渣子加石灰壓製而成的青灰背,而不是如此閃耀的青銅背.....

    對於不了解古代建築的人,不會知道華夏將榫卯結構結構玩到了登峰造極,也不會知道華夏古代建築都是以木構架結構為主要的結構方式,這和西方的石結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為什麽東西方會發展出兩個完全相反的方向,原因是多種的,其中一種原因就是華夏人實在太聰明了,華夏古代建築家能夠充分利用力學的原理,突破了木質材料不能支撐高大建築物的局限,除此之外,還有一點造成中西方建築發展的差異——那就是,防水。

    不管對於西方還是東方,防水都是建築必須要解決的難題。

    尤其是華夏,絕大多數地區都比較多雨,房屋結構還是木構架結構,不解決防水問題,華夏的木架構就沒有發展的空間。因此華夏古建築防水術也是登峰造極的,直到今天仍被世界各國的設計建築師們所采用。

    防水問題的重中之重就是屋頂建造,屋頂建造屬於華夏建築重要的組成部分,成默今天所看《萬世一係——華夏古代建築史》就有說到這個,可以說華夏建築的台基、屋頂都是為了防水而生,並且屋頂還有森嚴的等級製度,不是你想修那種,就能夠修那種的。

    說到華夏屋頂,就首先得說“瓦”。

    從遠古石器時代的晚期智人修建的茅草屋頂不能杜絕滲漏,更不能建造小坡大跨度的屋頂,於是必須創造新的防水材料,才有這種可能建造更高層級的建築。

    瓦的誕生使得華夏的房屋建造發生巨大的變革,讓華夏建築跨入新紀元。從出土的文物來看,華夏最早在西周就出現了瓦,還研製銅瓦、鐵瓦、琉璃瓦,而這些,歐洲一直到17世紀才出現。

    此刻成默身邊就堆著一堆雕刻著奔鹿、立馬、四獸、三鶴的黑色瓦片,擀密如石,敲擊如磬,瓦片的反麵刻有還有“左司顯瓦”小篆以及編號。這些瓦片分為板瓦和筒瓦、還有半瓦當(板瓦是仰鋪在房頂上,筒瓦是覆在兩行板瓦之間,瓦當是屋簷前麵筒瓦的瓦頭)。每片瓦片上都有瓦釘和瓦環,用來固定瓦的位置,瓦釘和瓦片還是分開的,這與成默在博物館裏麵看到的瓦釘與瓦一體的秦朝瓦完全不一樣。

    總之,可以說享殿瓦片的製作工藝放到今天來都不過時。

    不過這並不是成默關注的重點,重點是瓦片並不能完全阻隔漏水,於是就產生了配套的屋頂建造方式,具體幾種方式成默沒有認真看,但他知道這其中絕對沒有青銅或者青銅片造的的屋頂,這違背常識。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