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2580章人非木石(1/4)

作者:馬月猴年字數:10512更新時間:2023-05-02 10:47:17

    考試歸考試,新年歸新年。

    長安三輔之地,一片熱鬧景象。

    長安和陵邑,大體上算是最為貼近後世大城市的雛形了。居民區,商業區,農業區,工業區,在斐潛的規劃之下初步形成規模,官道之上幾乎都沒有停歇的時候。

    除了前幾天的大雪,似乎才讓長安稍微放慢了一些步伐。

    不過到了新年將至的時候,即便是大雪也無法壓製民眾對於新年的熱情了。

    街巷之中,到處都是人頭攢動。

    平常的一些雜貨店鋪什麽的不用說,糧食店,幹果鋪,雜醬鋪等都是大排長隊,就連什麽香料鋪綢緞鋪也是人來人往,生意火爆。

    即便是在過去一年當中緊巴巴過日子的,也在新年之際多少擠出一些錢來采購,弄點白麵包個餃子,亦或是扯點布匹添置衣裳,再不濟的買不起布的,也找些邊角料,或是半截紅頭繩等等,反正在新年到來的時候,總是要有些新的東西穿戴在身上。

    說道餃子,其實早些時日已經有了,畢竟斐潛這個饞嘴的家夥既然搗鼓出了包子,也就斷然沒有放過餃子的道理。

    餃子的發源麽,有一種說法是和張仲景相關。說餃子原名是,是張仲景為了幫助窮苦人們治療凍傷的耳朵,就把驅寒食材用麵皮包成了耳朵的樣子,做成了驅寒嬌耳湯,後來人們模仿做嬌耳的方法,做起了食品,就是變成了餃子。

    實際上,這個說法麽,聽聽就好了。

    就像是從炊餅演變成為了饅頭包子一樣,餃子也是從餛飩演化而來的,跟張仲景啊亦或是耳朵啊沒有太大的關係,隻不過為了找個說頭而已。

    餃子由餛飩演變的過程很漫長,並且被改了好多次的名頭,從到,然後從改成了,在斐潛沒有改成餃子之前,還被稱之為。

    若是沒有斐潛亂入,這玩意會在宋代被改稱之為,到了清代之後才真正被叫做。

    新年麽,一點白麵,一點肉,一點菜,將團圓的喜慶,新年的期盼都包含在食物裏麵,成為了長安三輔這些百姓家家戶戶都在忙碌的事項。

    因為有了一定規模的家禽和畜牧的養殖,因此肉類在三輔地區並不是那麽的稀缺,再加三輔兩側,左邊有隴西,右邊有河東,都是和畜牧之地相接,所以牛羊肉還是有的,再不濟也可以買些豬肉,故而在新年來臨之前,屠夫的肉鋪便是擁擠得連轉身都困難。肉鋪的夥計更是忙得滿頭大汗,連聲音都啞了。

    有肉,自然也就有酒,畢竟酒肉不分家麽。

    當然,酒水就不像是肉鋪那麽擁擠了,因為除了專門的酒肆有賣酒之外,雜貨鋪也有賣酒的,甚至連街頭巷尾的也有賣散酒的貨郎,挑著兩壇酒,一角一角的零散打出來給需要酒水的人家,賺些辛苦錢。

    街頭巷尾,都是充滿了歡笑。

    在民眾的臉上,也布滿了對於來年的期盼。

    他們相信,不僅是在來年,還有將來更長的時間裏,他們都會一天比一天過得更好……

    普通的百姓,需求真的不多。

    有口吃的,有點穿的,有個地方能落腳,就成了。

    這個新年,長安三輔的百姓過得心情舒暢,套個官方語言,便是充滿了勝利的喜悅和信心,每個人都緊緊圍繞……咳咳……

    一個國家有沒有希望,在百姓臉上是能看出來的。

    早些年的那種讓人提心吊膽的局麵已經是不斷的改變,如果說前幾年三輔百姓的信心還不是那麽的足的話,那麽現在長安三輔的百姓一提起驃騎來,那就是宛如尊敬神靈一般的崇拜。

    相互熟悉的人見了麵,便是拱手祝福。鮮紅的桃符貼上了門楣,彩色的絹布纏繞在牌坊之上,給整個城市都帶來了喜氣。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