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卷四 軍火帝國 第四十七章 漫長的發展道路(3/3)

作者:閃爍字數:11056更新時間:2020-02-25 02:58:04

    用比KJ2000貴近30%的價格購買小型預警機,誰會當“冤大頭”?

    除了艦載機與彈射器之外,“共和國”號本身也存在問題。

    設計時,“共和國”號的基本設計方案修改了3次,每次改動地範圍都非常大。最後為排水量6萬噸以下的中型航母時,又要求是“攻擊航母”。所謂的“攻擊航母”,就是以艦載機為主要打擊力量,不為航母配備額外的進攻武器。

    表麵上看,這為航母搭載更多地艦載機留下了空間,實際上卻增大了設計難度。

    在一艘不到6萬噸的航母上塞入64固定翼飛機與8架直升機,“共和國”號的“肚量”確實不小,附帶的問題也非常嚴重。

    主要就是機庫擠占了太多的空間,不得不大量減免其他重要設施。

    過分要求艦載機數量,還導致航的重心偏高,穩定性降低。因為彈藥庫與航空燃料庫地容量被壓縮,所以“共和國”號的持續作戰能力僅僅隻有(美國海軍大型攻擊航母地持續作戰能力至少都有7天)。為了減輕水線以上結構重量,“共和國”號的防護能力明顯不如大型航母,抗打擊與生存能力嚴重不足。

    除了抗打擊與生存能力之外,其他地問題都在實際使用中暴露了出來。

    其實,“共和國”號還在建造的時候,這些問題就已經暴露了出來。2015年開始設計“中華”級航母時,海軍就將排水量從最初地6500噸擴大到了75000,設計定型時達到了77500,開工建造時達到了7800噸,最終建成時突破了8。由此可見,增加排水量對提高航母作戰能力與生存能力的作用最為明顯。

    “共和國”號服役時,“中華”級的第1艘與第2已經分別在江南長興造船廠與大連造船廠開工建造,由青島造船廠承擔的第3的建造工作也將在底開工。隻是在“共和國”號服役之前,海軍調整了“中華”級的建造進度,將前2的完工時間從2021年推遲到了2023年,第3的完工時間則推遲到了2024。

    延遲建造進度的原因很簡單:海軍沒錢。

    雖然2C177財年度海軍經費增長了31%%,但是2018年度海軍經費增長的額度沒有達到預期的27%、隻有18%,相當於削減了大約350加上“共和國”號的服役成本超過海軍預期,結果當年用於“中華”級的建造經費比預算時減少了23%,3家造船廠不得不放慢建造進度。

    經費短缺的問題在陸軍與空軍也同樣存在。

    金融危機使國家財政非常緊張,共和國又不能學美國那樣到處燒錢。為了保證國內經濟穩定發展,財政預算更多的投向了與產業結構調整有密切關係的各項基礎建設中,用於軍事建設的經費自然大幅度縮水。

    不管願意還是不願意,都得承認一個事實,即共和國海軍的崛起之路非常長!

    “共和國”號服役,雖然使共和國海軍擁有了夢寐以求的遠洋作戰能力,但是遠沒達到讓共和國海軍成為全球性海軍的地步!(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idianm,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

    如果您覺得《國策》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