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卷十 龍騰九天 第五十二章 製空王牌(2/4)

作者:閃爍字數:14202更新時間:2020-02-25 03:06:05

    後者就是打擊強度,即為了達.到目的所需要投入的最少力量。如何估計所要投入的力量,絕對是一門非常高深的學問。比如在F-22A服役的時候,美國最初認為隻需采購349架就能確保戰勝任何敵人,後來降到200多架、再降到100多架,中日東海衝突後,迅速將采購數量提高到400多架,最後竟然超過了1000架,基本上實現了一比一的替換F-15戰鬥機。又比如在J係列戰鬥機定型之後,共和國空軍最初認為需要采購600多架,以一比二的比例替換J-14C(其餘的用相對廉價的J-17A替換),才能保證擊敗任何一個敵人,隨後卻因為美國空軍采購的F-42A隻有300多架,將采購數量削減到了400架以下,用節約下來的經費購買了更多的J-17A。由此可見,所謂的“最低限度”,實際上時刻處於動態變化之中,是由主要敵對國的軍事力量決定的。簡單的說,就是敵人強、則提高,敵人弱、則降低。

    不管是“經濟性”還是“有效性”,落實到具體問題上,都.是打敗敵人。

    要想打敗敵人,就得奪取主動權。

    空中戰鬥中,主動權就是製空權。

    轟炸剛剛開始,之前在邊境地區巡邏的防空戰鬥.機立即投入戰鬥。

    空軍投入的第一批製空戰鬥機並不多,東線戰.場上隻有2個中隊的24架JA,西線戰場上隻有3個中隊的36架JA。不是空軍沒有更多的JA,也不是空軍派不出更多的JA,而是完全沒有必要。因為印度空軍的主力戰鬥機是F-46I,而不是在製空作戰性能上能夠與JA抗衡的F-42A,所以空軍有足夠的信心用有限的戰鬥機奪取製空權。當初空軍一再降低JA的采購數量,與印度空軍裝備F-46I有很大關係。

    前麵已經提到,F-46.是中型多用途艦載戰鬥機。雖然曆史上不乏由艦載戰鬥機發展而來的優秀空軍戰鬥機,比如美國在20世紀50年代研製的F-4“鬼怪”,最初就是由海軍投資研製的重型艦載製空戰鬥機,因為性能優秀,被空軍看中,最終成為了美國空軍、以及十多個國家的主力製空戰鬥機。但是F-46係列戰鬥機存在太多的性能缺陷,比如為了達到多用途的目的,將製空能力放在了次要位置上。這些前麵已經做過介紹,相對而言,JA從一開始就是真正意義上的重型製空戰鬥機。

    J立項的時候,空軍與海軍也曾經在主要性能上猶豫過。

    從一開始,海軍就不讚成單獨研製重型製空戰鬥機,因為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隻要全麵核裁軍沒有取得實質意義上的成果,共和國與美國就不會直接對抗,更不可能爆發足以毀滅全世界的戰爭,共和國海軍也就不會遇到真正意義上的對手,所以海軍完全沒有必要投入數千億元研製與采購幾百架重型製空戰鬥機,性能先進的中型多用途艦載戰鬥機就能滿足海軍的作戰需求。

    雖然空軍一直主張研製重型製空戰鬥機,畢竟空軍的防空任務非常繁重,從國土防空出發,空軍都得擁有一種足以擊敗世界上任何一種重型戰鬥機的製空戰鬥機;美國的F-42虎視眈眈,空軍需要足以與F-42抗衡的重型戰鬥機。但是項目中途,空軍也多次調整技術指標,甚至一度打算把J搞成中型多用途戰鬥機;不是空軍不想獲得性能最先進的製空戰鬥機,而是捉襟見肘的經費讓空軍不得不再三考慮,有沒有必要在數十年內投入上萬億元研製與采購幾百架重型戰鬥機。

    空軍與海軍在猶豫,國防部也在思索。

    J-14在2016年首次參戰,從2017年開始大批量裝備部隊。雖然激烈的國際競爭加快了戰鬥機的更新換代速度,但是到2035年,J-14隻服役了18年,而一種重型戰鬥機的正常服役年限應該在25年以內,J-14的設計指標是在未來30年之內能夠通過改進確保與任何一種戰鬥機交戰。實際上,J-14仍然有很大的改進潛力,在2030年首飛的J-14E(在J-14A的基礎上改進而來,主要通過換裝推力更大的發動機與更加先進的電子設備,攜帶更加豐富的彈藥提升作戰能力)的性能就非常不錯,按照開發廠商的評估,能夠在2045年之前滿足空軍80%的作戰要求。更重要的是,將J-14A與J-14C改裝成J-14E(後來還推出了J-14F海軍艦載型)的單價隻有25500萬元,僅為J設計指標的30%。換句話說,即便空軍與海軍的所有J-14係列戰鬥機按照E與F型的標準進行改進,總成本隻相當於采購600架J,而2000架J-14E/F型戰鬥機的實際作戰能力肯定超過600架J。雖然J不可能放棄,最多隻能將服役時間延遲到2045年之後,但是在2045年服役的J肯定比在2035年服役的先進得多,平均每年投入的經費也少得多。如果將J定性為中型多用途戰鬥機,不但能夠加強空軍與海軍的打擊力量、用其先進的作戰能力彌補J-14E/F的不足,還能用相同的經費采購更多的J,加快替換J-15的速度(J-15係列戰鬥機因為設計時過分強調成本,對質量控製得過於嚴格,所以其改進潛力非常有限,綜合作戰能力明顯不如即將服役的第五代多用途戰鬥機)。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