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卷十一 重新洗牌 第三章 集團化(1/4)

作者:閃爍字數:15340更新時間:2020-02-25 03:08:04

    卷十一 重新洗牌 第三章 集團化

    雖然倫敦會議的主要議題是全麵銷毀核武器。但是所有曆史學家都認為,倫敦會議是美蘇冷戰結束之後國際局勢的分水嶺。

    讓倫敦會議變得如此重要的原因隻有一個:地區性國際組織全麵取代聯合國。

    早在2015年,第四次印巴戰爭之後,西方世界就開始鼓吹“中美冷戰”。隨著一場又一場與共和國、美國有關的戰爭爆發,“中美冷戰”的論調日益高漲。事實上,直到倫敦會議之前,“中美冷戰”都缺乏一個極為重要的基礎條件,那就是分別以共和國與美國為核心的地區性國際組織並未形成。準確的說,是分別以共和國與美國為核心的,以集體安全為基礎的軍事政治同盟集團還沒有完全形成。

    表麵上看,這是一個“偽命題”。

    在絕大部分人看來,早在半島戰爭結束之後,分別以共和國與美國為核心的軍事政治同盟集團就已經形成了。

    北約集團就是以美國為核心,以集體安全為基礎的軍事政治同盟集團。事實上,在美蘇冷戰結束後的短暫擴張之後,北約集團就開始走下坡路。標誌**件就是2008年的格魯吉亞戰爭,以及2010年的烏克蘭大選。這兩起事件終止了北約的擴張行動,最終使北約集團與歐盟集團在歐洲集體安全問題上分道揚鑣。

    在法德意的積極推動下,歐盟實現了經濟一體化之後就開始推行軍事一體化,以建立集體安全體係為根本目的,而政治一體化隻是軍事一體化的自然延伸。隨著歐盟在歐洲安全事務上的比重越來越大。北約在安全防務領域的影響力日益降低。

    換個角度看,如果北約提供的集體安全足夠重要,同時具備歐盟與北約成員國身份的法國、德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等等國家為什麽要積極推進歐洲政治一體化進程呢?別的不說,伊朗戰爭期間,美國一度希望北約成員國出兵,共同承擔戰爭負擔,最終響應美國號召的卻隻有英國,而且也隻是象征性的派兵參戰,並沒有提供實質性援助。如果美國在北約集團仍然有足夠強大的影響力,比如像年的科索沃戰爭,北約集團成員國就不會袖手旁觀。

    從根本上講,美國爭奪世界霸權的利益訴求與其他成員國維護自身利益的國家戰略所產生的嚴重分歧,成為了北約集團名存實亡的主要原因。雖然部分北約成員國與共和國存在矛盾,但是除了美國之外,沒有哪個北約成員國受到了共和國的威脅,也就不存在需要抵抗共和**事入侵的需求,絕大部分北約成員國都不希望與共和國直接對抗,更不希望卷入美國與共和國的對抗之中。

    由此可見,北約集團算不上“中美冷戰”的基本條件。

    與美國一樣,共和國也沒有建立起以自身為核心的,以集體安全為基礎的軍事政治同盟集團。

    雖然在第四次印巴戰爭之後,共和國花了很多力氣改變周邊環境,先後與巴基斯坦等國簽署了安全同盟條約,但是這些同盟條約基本上都是雙邊條約,也就是說,巴基斯坦不會為了朝鮮向某個國家宣戰,朝鮮也不會為了巴基斯坦向別國宣戰。

    由此可見。以共和國為核心的安全組織根本算不上政治軍事同盟。

    當然,共和國也在為建力軍事政治同盟集團而努力。

    印度戰爭就是一次大膽的試驗,不但共和國與巴基斯坦參戰,印度周邊國家中,除不丹之外,其他國家均先後參戰,而且均按照集體安全的規定履行戰爭義務。印度戰爭結束後不久,王元慶對尼泊爾、錫金、斯裏蘭卡、孟加拉國、緬甸與巴基斯坦進行了國事訪問,在伊斯蘭堡與這些國家的領導簽署了“集體安全同盟條約”。更重要的是,這是一份開放式集體安全同盟條約。也就是說,隻要能夠滿足該條約的全部條件,得到了簽約國的支持,任何國家都可以加入該條約,成為正式成員國。隨後,顧衛民對朝鮮、越南、老撾、柬埔寨與泰國進行了正式訪問,正式向這幾個國家發出邀請。雖然這幾個國家沒有立即加入“集體安全同盟條約組織”,但是按照外界的猜測,隻要“集約”的機製成熟,在與共和國簽訂了雙邊同盟條約的基礎上,這些國家肯定會加入“集約”。還有部分人認為,5年之內。“集約”將吸納包括馬來西亞、阿富汗、蒙古在內的眾多周邊國家,成為一個完全以共和國為核心的集體安全同盟組織。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