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卷十一 重新洗牌 第二十二章 局外人(1/4)

作者:閃爍字數:14646更新時間:2020-02-25 03:08:21

    卷十一 重新洗牌 第二十二章 局外人

    共和國的政治局勢將何去何從?

    全球新聞媒體都在尋找答案的時候。遠在地球另外一邊的裴承毅也在考慮這個問題。

    雖然裴承毅不是政治家,也沒有進入共和國的決策圈,但是作為軍人,他比其他人更能明白王元慶的處境,因為在他看來,元首在這個時候拋出“修憲理論”,想用修改憲法的方式完成離任前的最後一輪改革就是一場必須戰勝眾多強敵、隻能勝不能敗、沒有第二條出路的“總決戰”。更重要的是,身處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裴承毅算得上半個局外人,不但能夠更加方便的了解境外媒體的新聞報道,還能以不同的視角觀察共和國的局勢,從而得出獨到的結論。

    在裴承毅看來,1年多前發生的事情就為現在的局勢埋下了伏筆。

    追根溯源的話,印度戰爭中的東線決戰後期,王元慶采納裴承毅的建議,對總體戰爭計劃做出全麵調整就是整個事件的根源。要知道,按照最初的戰爭計劃,印度戰爭最快也隻能在2036年下半年結束,最晚則有可能拖到2036年底。因為王元慶不會將戰爭交給下一任國家元首,所以印度戰爭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拖到2037年。如果按照最初的計劃進行,王元慶將在2037年初將政權移交給顏靖宇,由這個“理想接替人”繼續推進政治改革。再用10年實現政治改革的宏偉目標。雖然裴承毅從來沒有仔細考慮過,但是以當時的局勢,如果上台的是顏靖宇,出任總參謀長的肯定是裴承毅。原因很簡單,顏靖宇深受王元慶影響,不但銳意改革,而且擁有推進改革的膽識與魄力。在所有必要因素中,顏靖宇隻缺少來自軍隊的支持,因此需要一名在軍隊中擁有崇高威望,又具有一定政治頭腦的總參謀長。不管從哪個角度看,裴承毅都是最佳選擇。

    也許在很多人看來,裴承毅在印度戰爭中的絕佳表現葬送了自己的政治前程,但是裴承毅從來沒有後悔過,原因很簡單,裴承毅的理想並不是成為總參謀長,或者說,不是在這個時候成為總參謀長。

    在半年內打贏印度戰爭,既有好處,又有壞處。

    古話說得好,欲速則不達。

    製訂戰爭計劃的時候,把整場戰爭的持續時間訂在1年左右,既不是王元慶心血來潮的決定,也不是裴承毅無中生有的臆測,而是經過周密演算與反複推演後得出的結果。也就是說,戰爭到底打多久,不僅僅由對手的實力決定,還得由共和國的實力決定。戰爭不僅是戰場上的鬥爭。還是戰場外的鬥爭。對共和國來說,擊敗印度軍隊並不難,難的是如何維護印度的戰後局勢。用1年左右的時間進行大規模作戰,是各種因素疊加的折中結果,也是各種因素相互妥協的最佳選擇。當裴承毅把這個時間縮短一半以上的時候,雖然能夠最大限度的降低戰爭傷亡、減少戰爭開支,但是在其他方麵卻造成了許多難以預料、也無法控製的嚴重後果。別的不說,2036年,共和國的最大一筆開支就是對印援助。雖然無法準確統計出共和國在戰後投入印度的援助資金,但是按照最保守的估計,因為準備不充分,共和國在戰後的對印援助規模肯定比最初計劃的增加了30%以上,對共和國造成的經濟損失在5萬億元以上。

    除了經濟上的影響,對政治改革造成的影響也不可低估。

    按照裴承毅的猜測,因為戰後開支遠遠超過預算,所以王元慶不得不在2036年加快政治改革的步伐,以求獲得更多擁護政治改革的利益集團、特別是民族資本家與民營企業集團的支持。改革本身就是一個係統工程,經濟與政治又相互影響,王元慶不可能隻在經濟領域做文章。更重要的是,政治改革走到這一步,既得利益者要求的不僅僅是經濟利益。更加渴望獲得政治利益。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