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卷十一 重新洗牌 第一百零六章 舉足輕重的朋友(2/4)

作者:閃爍字數:14614更新時間:2020-02-25 03:09:40

    從國際角度看,印度戰爭是印度稱霸南亞與印度洋、從而躋身世界列強的戰略野心與共和國已經成為超級大國、力圖控製東方世界的戰略決策之間的矛盾;從國內角度看,印度戰爭是控製印度的利益集團、及婆羅門貴族為了追求最大利益與印度的民族精英、也就是在對外開放中逐步強大起來的民族資本家與民族企業家為了維護民族利益而形成的矛盾。隻要認清了這兩個問題。就知道該如何處理印度的國內矛盾了。

    事實上,王元慶力排眾議,沒有肢解印度,就是為了利用印度的國內矛盾。

    設想一下,如果按照普通人的想法,共和國在取得軍事勝利之後,為了一勞永逸的消除印度的威脅,按照印度的民族組成結構,將印度肢解為數個、甚至數十的國家,即便印度斯坦族的人數較多,也可以分解為幾個國家,或者按照王元慶對付印度的辦法,在印度斯坦族的基礎上成立一個較為鬆散的聯邦製國家,共和國能夠輕易的控製印度嗎?

    毫無疑問,答案是否定的。

    肢解印度不是難事,難的是,如何維護局麵,也就是讓新成立的國家生存下去?

    別的不說,光是維護幾個、乃至幾十個新國家,共和國就得投入難以想像的人力、物力與財力,結果肯定是勞而無獲。關鍵是如何牽製人口最多的印度斯坦族?雖然印度斯坦族隻占印度總人口的40%多,連一半都不到,但是乘以印度的人口基數,那就是8億人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除了印度斯坦族,人口第二多的泰盧固族隻有大約1.4億人,而最想獲得獨立的阿薩姆族僅僅隻有幾千萬人。也就是說,在17億印度人中,印度斯坦族不但人口最多。而且沒任何一個少數民族能夠挑戰其主導地位。如此一來,即便將印度肢解成了數個或者數十個國家,印度斯坦族也會想方設法的再次完成統一,甚至有可能利用統一戰爭,大量消滅其他少數民族,最終使印度斯坦族成為印度的“多數民族”。雖然陷入戰亂的印度,不大可能對共和國構成威脅,但是誰也不能否認,共和國要的不是一個戰火不斷的印度,而是一個和平穩定的印度,因為共和國發起印度戰爭的主要目的隻有一個,那就是利用印度的市場與勞動力解決共和國的人口老齡化問題。

    事實上,印度戰爭還沒結束,共和國就遇到了相似的挑戰。

    戰爭後期,西方新聞媒體一再宣稱共和國將肢解印度,並且借此機會吞並印度的部分地區,比如印度南端的喀拉拉邦(麵向印度洋,擁有卡特利特、科欽、特裏凡得琅等深水良港),而美國與歐洲當局也一再表示,對共和國的戰後政策感到高度擔憂,希望共和國能夠理智的解決印度問題。

    種種因素都限製了共和國在印度的政策。

    說簡單點,如果共和國不能妥善解決印度問題,不但會遭到國際社會譴責、給西方國家可趁之機。還會陷入印度泥潭。

    戰爭結束後,西方國家就采取了行動,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向共和國施加壓力。

    可以說,裴承毅沒能去成南亞戰區司令部,與西方國家的幹預行動有很大的關係。不管怎麽說,正是裴承毅指揮共和**隊擊敗了印度,如果再讓裴承毅去南亞戰區司令部,負責印度的占領工作,肯定會給西方國家更多的借口。雖然袁晨皓也參與了印度戰爭,但是他的名聲與威望均不如裴承毅,影響自然小得多。

    當然。在印度的戰後問題上,共和國早就有所準備。

    從某種程度上講,共和國扶持以蘇沃斯為首的印度臨時政府上台,已經用非常含蓄的方式宣布了對印政策。

    如果完全站在共和國的立場上,蘇沃斯肯定不是理想人選。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