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卷十二 大戰前奏 第三十六章 軍事儲備體製(2/4)

作者:閃爍字數:14768更新時間:2020-02-25 03:10:27

    關鍵是前線指揮部。事實上,指揮作戰的主要機構就是前線指揮部。

    這件事情也沒有讓裴承毅操心。袁晨皓安排好了戰區司令部的工作之後,就將趕望德黑蘭,在伊朗當局的協助下選擇一處較為合適的地點設置前線指揮部。因為共和國在伊朗沒有軍事基地,所以必須從長遠考慮,在哪裏設置前線指揮部,應該由總參謀部、或者軍情局決定。裴承毅沒有問李存勳,按照他的猜測,李存勳肯定早就安排好了,而且地點應該在伊朗西部鄰近伊拉克的某處綜合型軍事基地內。因為蘇勁輝還沒有返回總參謀部,而且在局勢明朗之前,共和國不應該表現得過於積極,至少不應該讓外界認為共和國想打仗,所以敘利亞那邊的前線指揮部暫時由劉曉賓負責。萬幸的是,敘利亞方向上的重點是戈蘭高地,所以前線指揮部肯定得麵向戈蘭高地,變化的餘地並不大。

    兩處前線指揮部的關鍵問題都是人員。

    雖然沒有詳細詢問,但是裴承毅相信,以李存勳的能耐,替兩個前線指揮部召集幾百名參謀不是什麽難事。不管林嘯雷多麽厲害,隻要李存勳還是軍情局長,他就得給李存勳麵子。

    次日,裴承毅離開了北京。

    按照李存勳的安排,戰爭計劃由聯合司令部製訂,不應該交給袁晨皓負責,所以裴承毅必須得提前趕望瓜達爾港,著手製訂戰爭計劃。

    飛機起飛前,李存勳派人送來了好幾份資料。

    因為離開軍隊好幾年。加上第三次軍事改革產生的影響,所以裴承毅需要花點時間了解共和國的軍事力量。

    事實上,重點就是第三次軍事改革。

    印度戰爭之後,當王元慶提出第三次軍事改革的時候,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在消除了最後一個切身威脅之後,共和國將逐步削減軍事力量,減少軍費開支,將更多的財力用在經濟建設上。事實上,第三次軍事改革的目的確實如此。問題是,減少軍費開支絕對不是第三次軍事改革的唯一目的。

    在提出改革的時候,王元慶就提到,第三次軍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實現軍事力量轉型。

    說簡單一點,就是針對新的戰略目標建設新的軍事力量。

    眾所周知,自從紀佑國發起第一次軍事改革開始,除了維護國家安全的首要戰略目的之外,共和**事力量的主要任務就是建立一個和平穩定的周邊地區,為創建以共和國為核心的國際同盟體係提供幫助。毋庸置疑,20多年來,共和**隊非常出色的完成了這兩個任務。隨著最後一個強敵倒下,除非共和國願意通過戰爭徹底打敗最強大的競爭對手,不然在可以預見的時間內,沒有一個足夠分量的國家能對共和國構成威脅。雖然有人認為。共和國與俄羅斯遲早會幹上一場,但是俄羅斯是擁有大量核武器的準大國,共和國不可能像對付印度那樣對付俄羅斯,因為俄羅斯幅員極為遼闊,所以共和國也不可能像對付日那樣對付俄羅斯。總的說來,就算共和國與俄羅斯的矛盾會愈發明顯,隻要美國仍然是世界霸主,共和國與俄羅斯就有和平共處的基礎,在此之前,雙方不大可能因為曆史上的遺留問題而爆發戰爭。事實上,共和國在蒙古問題上一拖再拖。最關鍵的原因就是不想與俄羅斯翻臉,更不希望在需要集中力量應付美國的時候分心對付北麵的強鄰。

    受現實情況的影響,軍事轉型在所難免。

    從第三次軍事改革的內容來看,削減陸軍、增強空軍、提高海軍的地位、設立天軍都算得上是軍事轉型的重頭戲。落到實際上,還有很多細節值得關注。別的不說,在大量裁減兵員的時候,共和國陸軍最後一個實現了“全職業化”。準確的說,就是士官取代士兵,成為軍隊裏的骨幹力量。到2040年底,共和國陸軍總兵力不到50萬,除掉大約5萬名軍官之外,剩餘的45萬多名軍人中,士官就有37萬,其中隻有11萬是技術士官,其餘的26萬均是基層部隊的士官。結合同樣由第三次軍事改革確定下來的軍事動員機製,在共和國遇到戰爭威脅的時候,不需要進行國家動員,僅需要軍隊級別的動員,既動員預備役部隊,就能在1個月之內將共和國陸軍的規模擴大5倍以上。如果進行全國性質的戰爭動員,則能在3個月之內將陸軍規模擴大10倍以上。雖然空軍、海軍與天軍的動員能力遠不如陸軍,但是按照共和國國務院在2040年初公布的國防藍皮書,在第三次軍事改革完成之後,共和國的國防動員能力將提升2倍以上,即在3個月之內將軍事力量由平時的140多萬擴充到800萬以上,由此可以算出,除陸軍之外,其他軍兵種能夠在3個月之內將兵力增加2倍左右,動員能力非常驚人。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