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卷十二 大戰前奏 第三十七章 暗度陳倉(3/4)

作者:閃爍字數:13320更新時間:2020-02-25 03:10:27

    由此可見,軍事儲備體製賦予共和**隊非常靈活的應變措施。針對不同的情況,共和**隊可以采用不同的應對方式,從而最大限度的控製軍隊規模。因為軍隊的骨幹力量並沒受到影響,所以軍隊的戰鬥力不會嚴重下滑。

    二是更加有保障的軍人待遇。早在紀佑國推行的第一次軍事改革中,共和**人的待遇就超過了社會平均水平,隨著一場場輝煌的勝利,共和**人的社會地位也達到了史無前例的高度。第三次軍事改革中,軍人的待遇與地位再次得到提高。

    按照陸軍與所有官兵簽訂的服役合同:在以往,隻有達到終生領取退休金的最低服役年限,才能在退役後獲得退休金,如果提前退役,隻能領取一次性補貼(以終生退休金為標準,按照一定比例折算,相對來說比終生退休金差得多。以陸軍上尉為例,如果在服役10年後退役,隻能領到大約30萬的補貼,而服役12年後退役,每個月則能領到近1萬元的退休金);第三次軍事改革後,如果軍人沒有達到最低服役年限,可以在退役的時候與軍隊簽署一份“緊急征召合同”,即在國家發起緊急動員的時候無條件的相應號召,則能按照一定的比例終生領取退休金(仍然以陸軍上尉為例,服役10年後退役,每個月能夠領到6000塊的特別補貼,而陸軍上尉的退役年齡一般在35歲左右,明顯比以往一次性領取30萬的補貼好得多)。該待遇不但給軍人帶來了好處,還給軍隊帶來了好處。別的不說,軍隊可以在平時盡量少養軍官,多養士官。除了士官的津貼相對較低之外,士官在基層部隊的作用也明顯超過了低級軍官。也就是說。可以用裁減兵員節省下來的開支供養更多的士官,讓軍隊在必要的時候能夠迅速擴編。

    除了待遇,軍人的社會地位也非常關鍵。在改革中,王元慶就明確提到,軍人是國家的骨幹力量,理應享有崇高的社會地位。正是如此,雖然眾多軍人對第三次軍事改革的很多內容不滿,但是真正反對的人並不多。按照王元慶在改革初期提到的解決方案,所有退役軍人不管有沒有與軍隊簽署緊急征召合同,在返回社會之前,都擁有享受由政府提供的高級技術培訓的權利。也就是說,隻要願意提前退役,就能得到一筆技能培訓補償,花兩到三年的時間在大學或者學院進行深造。事實上,在2035年到2037年間退役的軍人中,近八成都用了三年時間學習掌握勞動技能,在2038年到2040年間陸續融入社會,為共和國的經濟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更重要的是,軍隊是紀律部隊,在軍隊生活了好幾年的軍人,天生就把紀律放在首要位置上。這些軍人參加社會勞動之後,很多人都找到了合適的生活方式,其中不少還成為了各行各業的骨幹力量。

    三是更加先進的武器裝備。總結印度戰爭的經驗教訓時,共和國陸軍明確提到,能夠用50萬地麵部隊擊敗20倍以上的敵人,足夠巨大的裝備優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沒有大量先進武器裝備,不但傷亡數字會增加好幾倍,而且有可能輸掉戰爭,或者導致共和國當局在取勝之前結束戰爭。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