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卷十二 大戰前奏 第四十二章 兩難處境(2/4)

作者:閃爍字數:14680更新時間:2020-02-25 03:10:32

    雖然這一發展規劃完全按照《倫敦條約》中規定的核裁軍進度計劃表製定,可操作性並不強。比如早在2039年,CNN就報道了一名美國聯邦政府官員透露的消息,即美國要在2065年之前建立起具有完全作戰能力的空天部隊(美國的發展策略是整合空軍與天軍,而不是設立兩個獨立軍種),在25年間至少需要投入25萬億美元,即平均每年投入1萬億美元。而美國在2040財年度(美國的財年從每年的5月算起)的國防預算僅僅隻有2.4萬億美元。也就是說,美國需要將超過40%的國防預算用於天軍,才有可能在2065年之前讓天軍取代空軍。毫無疑問,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別說40%,在極為緊張的國防預算中能夠多提供1%的預算就非常不錯了。共和國的情況肯定好不到哪裏去,天軍能拿到17%的預算份額已經算得上奇跡。但是作為最受重視的軍種,很多與天軍有關,甚至主要為天軍服務的軍事項目可以由其他軍兵種執行。比如在備受關注的國家戰略防禦係統中,真正由天軍承擔的建設份額僅有40%左右,其餘60%中,大約22%由空軍承擔、14%由陸軍承擔、12%由海軍承擔,剩餘的12%由陸戰隊與電子作戰部隊負擔。也就是說,可以通過這些辦法減輕天軍的負擔,讓天軍集中力量發展關鍵力量。更重要的是,天軍的建設與當年的空軍非常相似,在很多方麵可以利用民間力量。如同民航客機與軍用大型空中平台密切相關一樣,天軍的作戰係統也與民用航天密切相關。別的不說,光是在航天發射上,天軍就能把希望寄托在民間力量上。

    總體而言,天軍的發展勢不可擋。

    雖然在2041年,天軍的作戰能力仍然非常有限,不具備真正意義上的打擊能力,絕大部分時候扮演的仍然是情報與信息支援者的角色,但是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天軍肯定將取代空軍,成為最強大的打擊力量。

    如此一來,做長遠發展規劃的時候,空軍必須考慮得更加周全。

    事實上,正是受此影響。在提出X18項目的時候,就有部分空軍將領與年輕軍官認為應該具備有限的空天作戰能力,而X18的後繼型號必須具備完善的空天作戰能力,從而使空軍在未來的空天作戰中擁有一席之地。

    毋庸置疑,果真如此的話X18就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戰鬥機了。

    更重要的是,真要這麽搞,X18的研製費用就不是幾千億元、而是幾萬億,預計批量采購單價也不是幾十億、而是幾百億,研製周期不是幾年、而是十幾年。在2041年之前,這樣的軍備研製計劃肯定不會得到批準。也正是如此,在X18項目上,空軍才堅持不與海軍搞聯合研製,更不願意讓海軍主導該項目。按照軍情局的說法,空軍的如意算盤是借助國防部的影響力,讓天軍加入該計劃。不管怎麽說,空軍與天軍的關係最為密切,得到天軍的支持後,空軍才有資格向海軍叫板,並且把海軍變成一個出錢出力、卻沒有多少決定權的“有錢夥伴”。問題是,在把空天戰鬥機項目從理論與實驗研究變成實際行動之前,天軍必須集中力量攻克眾多關鍵技術,最多出錢搞幾架實驗性質的空天飛機,或者利用民間投資搞幾個空天飛機項目。不大可能與空軍聯手對付海軍。再說了,海軍要想發展,也得在空天戰鬥機上做文章,天軍沒有理由幫助空軍對付海軍。

    由此來看,空軍的前景並不光明。

    作為最主要的打擊力量,空軍的地位遲早會被天軍取代。

    俗話說得好,改變不了現實,就隻能去適應現實。

    對空軍來說,也就隻能適應現實。

    正是如此,在X18項目被國防部束之高閣之後,空軍並沒強求。甚至沒有在J的改進項目上據理力爭。不管怎麽說,20年之內,空天戰鬥機肯定會取代重型製空戰鬥機,成為主要製空力量。看得更長遠一點,25年到35年之內,不管是戰術航空兵、還是戰略航空兵都有可能被取代。作為戰略打擊力量,天軍明顯是更好的選擇。而在戰術打擊領域,陸軍的遠程炮兵、海軍的水麵戰艦、陸軍航空兵的低空攻擊機、海軍航空兵的艦載戰鬥機都具有取代空軍的能力。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