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卷十二 大戰前奏 第九十二章 裝甲比拚(3/4)

作者:閃爍字數:14378更新時間:2020-02-25 03:11:25

    實際上,提高穿甲能力也不是什麽難事,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炮彈的穿甲能力是與穿甲路徑上單位麵積內的能量成正比的。提高穿甲能力有兩個辦法,一是直接提高炮彈的出口動能,二是縮小炮彈的直徑。一般情況下,會同時采用這兩個辦法。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能夠迅速崛起,就是因為炮口動能無法大幅度提高時,能夠用這個辦法提高穿甲能力。

    美國陸軍的選擇比較直接,那就是提高炮口動能。

    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因為在材料工藝取得突破前,美國陸軍所使用的電磁炮穿甲彈的長徑比已經達到極限,無法繼續提高,也就無法通過縮小穿甲彈直徑的方式來提高穿甲威力。提高炮口動能也不是說說那麽簡單,在口徑一定的情況下,有個最佳長徑比,所以必須提高口徑,同時提高炮彈質量,才能達到提高炮口動能的目的。

    萬幸的是,美國在這方麵的基礎非常紮實。

    2037年底,克萊斯勒公司提前21天向陸軍交付了第一批12輛M32A1主戰坦克。

    緊張的測試工作一直持續到2038年6月初。因為美國陸軍當局萬分焦急,所以阿伯丁試驗場僅用了半年時間就完成了最主要的幾項測試工作,證明M32A1基本上達到了陸軍提出的改進要求,具備量產的價值。

    拿到這份報告,五角大樓趕在7月前向國會提交了采購計劃。

    也正是如此,在該財年度的預算中,M32A1獲得了278億美元的撥款,除了采購足夠裝備一個裝甲旅的180輛之外,還將委托克萊斯勒公司在同樣的底盤上,開發與30A性能相當的步兵戰車,並且要求新式步兵戰車與M32A1的底盤通用率不低於45%,以節約維護保養開支。

    這不是不可能的事情,而是非常可能的事情。

    事實上,DZ-31與30的底盤就有大約60%的通用性。

    因為M32的開發時間在DZ-31與30係列之後,所以克萊斯勒公司從一開始就將其當成了地麵主戰平台。可以在同樣的底盤上開發步兵戰車、自行電磁炮、物資輸送車、裝甲指揮車等等主戰裝備。因為美國陸軍早就決定會大批量采購M32係列主戰坦克,所以克萊斯勒公司在改進M32的時候,自湊資金開始研製內部代號為“九頭蛇”的步兵戰車。正是如此,在美國國會批準了M32A1的采購合同後,克萊斯勒公司立即拿出了樣車,並且在當年10月初就將27台樣車送到了阿伯丁試驗場。

    測試結果同樣讓美國陸軍非常滿意。

    因為當年美國聯邦政府還有大約200億美元的特別預算沒有花掉(不得不承認,布蘭迪諾確實是個理財高手),所以在2038年初,美國陸軍順利拿到了采購240輛M37型步兵戰車與120輛M38型騎兵戰車(與M37基本一致,隻是載員艙縮小,增加了儲物艙,提高了單獨作戰能力)的國防預算。

    也就是這個時候,布呂歇爾開始改編歐洲軍團。

    雖然按照五角大樓的最初規劃,第一批量產型M32A1、M37與M38都將提供給駐紮在菲律賓的第8軍,然後武裝駐紮在澳大利亞的第6軍,最後才是歐洲軍團(第5軍),以及美國海軍陸戰隊。照此計算,要到2045年之後,甚至2050年左右,布呂歇爾的歐洲軍團才有可能換裝。

    不得不說,布呂歇爾在美國陸軍中的影響力非常大。

    在他的遊水下,五角大樓在2038年7月,也就是第一批量產型M32A1交付前不到1個月,調整了換裝計劃,第1裝甲師派在了第一位。該年年底,在布呂歇爾的努力下,第3步兵師排在了第1裝甲師的後麵,第二個接受新裝備。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