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卷十三 道義之爭 第十九章 遷都問題(3/4)

作者:閃爍字數:14714更新時間:2020-02-25 03:12:38

    毋庸置疑,王元慶的眼光是不能否認的。

    到了20年代末,隨著可控聚變核電站在共和國大範圍推廣,加上國家骨幹電網的改造工作全麵完成,電能全麵取代化石能,成為生活與生產的主要動力。這個時候,電動汽車已經在共和國普及。由燃燒化石燃料產生的汙染問題也就不存在了,導致城市生態環境惡化的一個大難題也得到了解決。

    當然,誰也阻擋不了科學技術的前進步伐。

    30年代中葉,第一輛完全依靠地球磁場效應的磁懸浮轎車問世。雖然在當時,那輛由中科院在實驗室裏弄出來的,隻能坐一個人,而且充電一次隻能行駛10千米的磁懸浮轎車的造價高達750萬元人民幣,幾乎沒有量產的可能性,也不會有多少市場需求,但是當時就有人預言,10年之內,這種完全不依靠道路的飛行轎車就將普及,而且肯定能在21世紀進入千家萬戶,成為最普遍的代步工具。這個預言還是保守了一點,2038年的時候,磁懸浮轎車就在上海汽車公司與吉祥汽車公司量產,當年就銷售了100萬輛,到2040年,磁懸浮轎車的市場保有量超過了1000萬輛,並且很有可能在2050年之前取代普通車輛,占據車輛市場9成以上的份額。也就是說,在2050年之前,磁懸浮轎車就將在共和國普及,進入千家萬戶,成為人們的代步工具。

    磁懸浮轎車的出現,在很大的程度上改變了城市麵貌。

    實際上,在2033年的時候,就有人提出了“城市綜合發展概念”,喊出了“向天空要土地”的口號。因為高強度合金與輕質複合材料的量產工作不存在技術上的難題,需要的隻是相應的市場,所以像20世紀末與21世紀初的科幻電影那樣,出現上千米的高樓大廈,轎車在空中飛行的“立體城市”將不再是幻想,很有可能在21世紀後半葉變成現實。

    雖然向天空“生長”的城市會存在很多問題,比如光照問題就很難解決,但是科技進步能讓轎車不再依靠道路,自然能夠解決其他問題。如此一來。再也沒有人懷疑城市的容納能力。從技術上講,隻要能夠解決糧食生產問題,在大約400平方千米的北京市區內,至少可以容納1億市民。

    由此可見,遷都不再是刻不容緩的事情。

    問題是,遷都不僅僅是因為城市容納能力有限,還涉及到地區發展平衡問題。

    作為首都,自然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享受到了各種優越條件,不但自身的發展不會存在任何資源上問題,還能帶動周邊地區。

    事實上,2042年的時候,國家綜合發展委員會在提交給全體代表大會的遷都調查報告中提到的主要理由就是全國發展不平衡,將首都遷往內地,有助於改變這種不均衡的發展方式,為內地經濟帶來新的增長點。

    問題前麵已經提到,2042年的局勢太複雜,遷都不是主要話題。

    2044年,全體代表大會再次開始商議遷都話題,並且由此引出了要不要通過從有到無的建設一個新首都來推動國家環境綜合治理工程,也就是推動“青山綠水工程”。

    毫無疑問,這樣的話題對顧衛民有足夠的吸引力。

    事實上,當時共和國也需要積極探索未來城市發展方向。別的不說,10多年前,支持軍情局在首都北郊建立新的基地,就是對城市發展的一次探索。問題是,軍情局的基地最多相當於一座隻有幾萬人的小城鎮,而未來城市的人口肯定上百萬。也就是說,共和國的城市規劃人員需要一次更大規模的探索。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